案例分享丨“消失的”意外抗体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节日快乐呀!
意外抗体会消失吗?
咱们先来看一个抗筛结果:
嗯,没错儿!这是一个抗筛阴性的结果!不过,你以为这样就完事儿了吗? 当然没有! 加做一步酶法抗筛试验,结果如下:
额😓,这样的结果,小编感到非常的震惊呀! 换另一厂家的抗人球卡继续试验,常规抗筛结 果如下:
看起来两个厂家的抗筛结果,嗯,都差不多,反正都是阴性。 继续加做酶法抗筛:
毫无意外,厂家二的酶法抗筛也是阳性。 试验进行到这里,嗯,行吧!把两张图片拉到一起来对比一下:
两个不同厂家的抗人球卡结果一致,常规抗筛阴性,酶法抗筛阳性。结案! 喏!就是这个酶,好用。大爱!
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这是一位白血病患者,O型RhD阳性,在我科能查到的首次输血记录是在2022年1月3日,此后,一直断断续续地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红细胞是ABO、RhD同型输注,血浆、血小板ABO同型输注。在2023年5月10日,我们首次检测到他抗筛阳性,经鉴定为抗-E、c,检测患者Rh分型为CCDee。此后,输注红细胞均避开E、c抗原,即CCDee(与患者Rh分型相同)。近日,再次申请交叉配血,常规抗筛检测结果为阴性,加做酶法抗筛为阳性(见上述试验结果)。
患者从2022年1月3日首次输血,到2023年5月10首次检测到意外抗体,期间共输注红细胞16袋(ABO、RhD同型,Rh其他抗原未匹配)。从5月意外抗体检测阳性到近日常规抗筛阴性,时间约4个多月。
讨论:
血型意外抗体是指正常ABO血型中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ABO血型系统中抗体的产生遵循“兰德斯坦纳法则”,缺乏A抗原必然产生抗A抗体,缺乏B抗原必然产生抗B抗体(本法则不适合小于4-6月龄婴儿)。然而,绝大多数血型抗体并不遵循这一法则,大部分缺乏某种血型抗原的个体并不产生相应抗体,需要通过明显的免疫刺激而产生,被称为“免疫抗体”,这些免疫刺激主要包括输血和妊娠。据报道,每输注10单位红细胞,大约有0.4%的可能性使受血者产生意外抗体。
尽管在每单位红细胞中有数百种非自身红细胞抗原,但只有少数患者产生可检测水平的红细胞意外抗体。此外,抗体在诱导后逐渐消失是多种意外抗体的共同现象,约25%可在初次免疫发生后1个月内消失,50%在初次检测后6个月消失,而在初次检测后5年内,意外抗体的消失率约为60%~70%。
针对抗体产生和消失的特性,我们应建立意外抗体登记制度,对抗体产生到消失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能减少输血科处理疑难抗体检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患者提供相合的血液。在本案例中,第一次检测到意外抗体时,即进行抗体鉴定试验,并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记录,之后每次交叉配血时,直接筛查E、c抗原阴性血液与之进行匹配。在意外抗体“消失”之后,信息系统仍会提示历史抗体检测结果,确保不会因为抗筛阴性而输入不相合的血液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免疫性因素对常见血型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探讨,向东,龚国琴,范亮峰,等,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8):682-686
《输血服务蓝皮书 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22)》,中国输血协会,主编,宫济武
本文作者:曾群娟、徐煜、袁溪,修改审核:高明、杨贺才。本文仅供学术交流,如对某一观点有争议,可评论区留言或后台加小编微信讨论。感谢支持!也欢迎读者朋友们来公号分享有意义的案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