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程序员惹上5公分肿瘤,胃要切一半?机器人和胃镜双拳出击,微创又保胃
31岁的程序员惹上5公分肿瘤,胃要被切除一半?机器人和胃镜双拳出击,微创又保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区的手术室里,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张子臻团队利用达芬奇机器人腹腔镜技术联合术中胃镜,为一例患有贲门肿瘤的患者成功实施保留胃功能的肿瘤切除术。
年轻白领惹上胃肿瘤
徐先生从事计算机行业多年,常常熬夜加班,三餐不定,这段时间他总感觉吃东西咽不下去,食欲不振并伴有上腹部隐痛。令人震惊的是,医院的检查竟然发现他的胃上长了一个直径5cm的马蹄型肿瘤。更为棘手的是,肿瘤紧紧地包绕着食管和胃的连接处——贲门,并且对食管下段产生了严重的压迫,使得直径仅1cm的胃镜通过都变得异常困难。
面对自己胃里长了这么大一个肿瘤,小徐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是否要切除大部分胃组织?胃切除后是否对今后的饮食以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肿瘤,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进行近端胃切除,即切除一半的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清除肿瘤,但术后往往会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烧心、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种是进行肿瘤局部切除,这样可以保留大部分胃,但手术难度较大,因为很难精确界定肿瘤的切缘,而且手工缝合可能会出现漏口或狭窄的情况,这对于年轻且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先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机器人+胃镜两全其美
心情沉重的徐先生满怀期待地来到仁济西院的胃肠外科,寻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治疗方案。
张子臻仔细分析了他的病情,通过反复评估CT影像,并邀请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王震华进行会诊,最后确定了一个既能彻底清除肿瘤,又能最大程度保留程先生胃部功能的手术方案——由张子臻为患者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由胃肠外科主治医师顾佳毅在术中使用胃镜协助完成胃食管的消化道重建,以确保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胃的功能。
日前,在仁济西院的手术室里,由护士长周亚芬带领的团队进行了精细的手术室安排,麻醉科主任医师苏殿三团队为徐先生实施全身麻醉,紧接着,顾佳毅在胃镜下标示出了需要切除的范围。张子臻、夏翔医生和白龙医生组成的手术团队,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操作平台灵活遥控手臂,精准快速切除了马蹄形肿瘤。消化道重建在顾佳毅术中胃镜的指引下顺利完成,在确保胃部形态和功能均正常的前提下,专家以安全、精确、微创的方式完成了贲门整形重建。
术后,胃镜、胃管均顺利通过贲门,直视观察并未发现任何出血,整个手术过程耗时不足两小时,徐先生安返胃肠外科病房。
徐先生回到病房后很快就苏醒过来,第二天便拔除了胃管。在胃肠外科护士长王悦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徐先生术后一周顺利出院。如今,他已经顺利康复并重返工作岗位。
机器人手术造福患者
据了解,达芬奇机器人作为当前最先进的腹腔镜系统,其放大倍数、视野角度、机械臂的弯曲和旋转精度以及过滤手部震颤等各项高科技特性,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缝合角度刁钻的胃食管结合部等复杂解剖区域,机器人手术的微创优势得以充分体现。高清胃镜能够清晰地识别肿瘤边缘,准确判断肿瘤情况,既不放过任何潜在的恶性病变,也不误伤正常的组织。
在徐先生的手术中,通过机器人与胃镜的紧密配合、双拳出击,实现了精准切除和精准缝合,既彻底治愈了疾病,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徐先生的胃功能。
据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曹晖教授介绍,胃肠道肿瘤的多学科合作诊疗、微创治疗和保功能手术一直是仁济胃肠的专业特色。此次张子臻团队充分利用达芬奇机器人可以在腹腔360度空间内灵活摆动、穿行的特点,针对胃食管结合部这一狭窄解剖区域实施肿瘤的完整切除,并应用术中胃镜协助完成保留胃功能的消化道重建,让患者切实体会到仁济医院“精准、微创、病人至上”的治疗理念。今后,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将继续利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高难度的微创外科手术,以提升胃肠道肿瘤的诊疗水平,以造福更多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