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病理学教研室陈罡:医学生涯的一束光,照亮他人前行路

2023-09-30 13:5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回忆至此,我曾无数次感慨,遇见一位好老师是学生的一生之幸,而陈老师就是那束光,照亮了我们追寻医学的道路,让未来不再迷茫,充满希望。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名字普通,却薪火相传,初心不改;他们的职业平凡,却兢兢业业,源远流长。三尺讲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铺设道路;一根教鞭,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搭建桥梁。他们即是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者,更是为教育奉献一生的教师……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我们陆续刊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征文从学生视角出发,讲述了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相处,展现着教师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映射着学生对教师真挚的感激和敬爱。

教师  

病理学教研室 陈罡  

医学生涯的一束光,照亮他人前行路

作者:20级19班 谭天明

46581696029075639

“If you only do what you can do, you will never be more than you are now。”这句话既是陈罡老师的个性签名,也是一直激励我前行的名言警句。

初识陈罡老师是在大二的第一次病理见习课上,陈老师未进门便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随之映入眼帘的是陈老师那精神抖擞的面容和热情饱满又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我代表病理学教研室欢迎大家正式踏入病理学的学习!我是陈罡老师,大家也可以叫我陈Sir……”就这样,我走进了陈老师幽默风趣、轻松生动的课堂。

无微不至、平易近人是我对陈老师的第一印象。课前,陈老师会充分利用班级群聊、学习分组等,拉近与我们的距离,与我们亲切互动,贴心地提醒同学们预习,随时在线答疑,及时解决我们的学习困惑。

陈老师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他常常将病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串联,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移默化地让我们树立对医学的神圣使命感,使我见识到医学环环相扣的巧妙和精细,感悟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责任与担当。

陈老师还不断鼓励我们进行“Teaching式学习”,刚接触时我感到十分不解和慌张,学生承担课堂主讲,老师作为参与者补充,这样的上课方式我未曾体验过。直到我亲自参与其中才发现陈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这样的模式下,我们能够更严谨、更自觉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独立、更勇敢地在课堂舞台中展现自我,更主动、更积极地发表看法和提出意见,更大胆、更创造性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52721696029075899

言传身教,勤耕不辍是陈老师身上的真实写照。即使在课后,陈老师也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我仍记得我那深夜提交的作业得到陈老师秒回的批复,我才发现老师正在通宵达旦地批改每一份学生的作业,并给出针对性的意见,使每一位学生得到难能可贵的指点。老师尚且如此以身作则,学生焉能贪图享乐?至此我下定决心,与拖延症说“NO”。

与学生奋战于科研一线是陈Sir的独具魅力之处。在众多医学本科生眼里,科研仿佛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堑。然而陈老师却打破了这层枷锁,带领我们敲开了科研的大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科研项目。今年暑假,正当我为大创项目的结题焦头烂额时,我意外地收到陈老师关切的消息,我顿时抓住了希望的稻草,向老师倾吐苦水,陈老师当即向我分享了一些重要的科研软件,并鼓励我自学文献计量学,对资料收集方面点明了具体方向。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一切种种都使我有机会、有信心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回忆至此,我曾无数次感慨,遇见一位好老师是学生的一生之幸,而陈老师就是那束光,照亮了我们追寻医学的道路,让未来不再迷茫,充满希望。

内容来源:教务部

征文作者:20级19班 谭天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病理学,教研室,陈罡,科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