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风采】 杨刚:颅底“雕刻”大师
人的颅底血管遍布、神经纵横,凹凸不平、厚薄不均……要在这里“雕刻”一个面积约手机电话卡大小的骨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任务。面对这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刚凭借精湛的技术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019年2月,杨刚首创的“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在全球最顶尖的神经内镜颅底专业学术组织——北美颅底外科协会年会亮相,让国际颅底外科大师们惊叹不已。今年8月,在首届中国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上,杨刚以原位骨瓣技术运用于复发颅咽管瘤患者的案例惊艳全场,荣获大赛“肿瘤+颅底组”全国第一名和“全国十佳医师”荣誉称号。
挑战不可能
颅底在颅脑的底部,承托着大脑、小脑和脑干,视、听和嗅觉等感觉器官位于其中,十二对颅神经及其供应脑的动、静脉从颅底穿行,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十分重要。在颅底做手术,犹如高空“走钢丝”,稍有差池,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已经取代传统开颅手术并广泛应用于颅底肿瘤手术。目前国际上常规做法是在神经内镜下,用高速磨钻通过鼻腔“粉碎”局部颅底骨质形成一个“骨窗”,随后再进入颅内进行手术。
然而,颅内装满脑脊液,手术完成以后,如何修补颅底“窟窿”成为手术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旦颅底修补失败,术后脑脊液漏以及伴随而来的严重颅内感染往往会危及患者生命。几十年来,各国颅底外科医生尝试用各种脂肪、肌肉、筋膜、鼻粘膜做颅底的“膜性修复”,可依然有5-10%的概率会发生脑脊液漏。
如何解决颅底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杨刚从2016年开始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发现,可以在原来做“骨窗”的颅底部位“雕刻”出一个面积约手机电话卡大小的骨瓣。手术结束后,再利用它来修补颅底,这样就可以避免术后颅底永久性骨缺失,恢复颅底的解剖结构。
但是想在血管神经丰富且凹凸不平的颅底骨上“雕刻”出一个完整的骨瓣,待肿瘤切除后,再把骨瓣“还原”回去,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这其中不仅需要媲美“微雕”的技术,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磨骨瓣时稍微一点点偏差,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杨刚说,刚开始这对他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既没有文献可参考,又没有经验可借鉴。但他是一个特别勇于面对挑战的人。凭借多年钻研练就的高超手术技术,通过反复解剖训练、不断完善,杨刚终于完成这一任务,并命名为“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2019年2月17日,杨刚在北美颅底外科协会年会上向世界同行首次介绍了该技术,让国际颅底大师们叹为观止。
探索无止境
对于内镜扩大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底重建,目前世界大部分神经外科医生都采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于2006年发明的“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
该技术在鼻腔内做转移鼻黏膜瓣,以修补颅底“窟窿”,防止术后脑脊液漏。 但是由于要在病人大腿外侧做大切口取阔筋膜,还要在鼻腔内做很大的鼻黏膜瓣转移,导致术后患者鼻腔内大面积黏膜缺失、骨裸露,鼻腔并发症很多。“‘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在不做大腿切口取阔筋膜的情况下,恢复了颅底完整性、实现解剖复位、降低脑脊液漏,但仍需采用‘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修复‘漏洞’。 ”杨刚介绍,术后患者鼻腔大面积的鼻黏膜缺失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能不能进一步减少创伤,让病友术后更舒服? 杨刚在进一步思考。 2019年6月之后,他在“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上,再次创新性地发明“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瓣”技术。 该技术不再需要做鼻腔内大黏膜瓣的转移,彻底摒弃世界通用的“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创伤。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颅底结构也完全不同。 作为“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的提出者,杨刚这几年一直在探索该技术的“边界”和“标准化”,努力推广该技术。 经鼻腔打开颅底切除颅内肿瘤难。 如果不幸肿瘤复发,再次经鼻腔去切除复发的肿瘤,更是难上加难。 “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解决了这项难题。 今年8月,杨刚以《复发颅咽管瘤的内镜再次经鼻入路治疗》为题在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神经外科医师诊疗能力大赛”上,进行病例汇报和现场答辩。 让现场评审惊叹的是,“电话卡”大小的骨瓣,不仅达到解剖复位的目的,而且因为成功阻断了鼻腔瘢痕与复发肿瘤的粘连,让内镜再次经鼻入路手术更加简单、安全、有效。 杨刚也因此在“名家云集”的决赛现场,一举斩获“肿瘤+颅底组”全国第一名和“全国十佳医师”的荣誉。
从2016年至今,杨刚团队已成功实施“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及“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联合游离中鼻甲黏膜”手术250余例。 由于真正意义做到了“解剖复位”,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降至2%-3%,其术后鼻腔并发症也大幅度降低。
仁术背后的仁心
在杨刚的手机里,有两个“置顶”的微信群,一个是“重医颅咽管瘤病友之家”,另一个是“重医附一院垂体瘤病友群”。 每天,微信群里都有杨刚治疗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术后病友发来信息。 杨刚利用工作之余、手术间隙、下班时间,耐心地回复信息。 从最初的几十个患者,到现在的几百个患者,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说起开通患者群的初衷,杨刚解释,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多有激素紊乱,需要指导补充激素,极少数病友甚至会丧失“渴觉”,就是身体缺水了,大脑却感受不到,不能主动喝水。 大约七、八年前,一名手术治疗非常成功的颅咽管瘤患者,回家后因长时间没有饮水,导致身体严重脱水昏迷而去世。 知道自己全力救治的患者,因为照顾上的疏忽而失去生命,杨刚非常痛心。 于是他把自己的颅咽管瘤术后患者及其家属拉进一个群里,不厌其烦地发送术后注意事项、需要复查的时间和项目等等。 患者和家属们也将复查的结果、服药的情况,甚至身体的其它不适发给杨刚,他都一一及时给予回复。 杨刚的付出,患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杨教授这会儿可能在手术,您耐心等一会儿。 ”“您的问题可以翻一下前面的信息,杨教授之前已经讲过。 ”……一些入群早的病友自发地在群里给杨刚当起了助手,今年2月份做完垂体瘤手术的张路(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真的没想到一个医院的主刀医生还建群免费为患者答疑。 ”张路感慨到,“杨教授每天忙于手术和病患,还要在群里看报告回信息至深夜一两点甚至三四点,让我大为感动。 能为杨教授和病友解决一些能力所能及的小问题,我很开心。 ”
仁术源于仁心,正是对患者的责任和爱心,杨刚探索的步履永远向前。 他说: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从事专业的诊疗技术往前推进一点,使患者受益更多。 ” 他和他的团队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在国内推广“In Situ Bone Flap原位骨瓣”技术并再次走向国际学术殿堂,让全世界的同行共享该技术带来的成果,服务更多患者。
撰稿 | 龙利蓉 摄影 | 龚小浅 编辑 | 龙利蓉 审核 | 刘煜亮 孙晓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