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倒闭!中小检验所撑不住了
来源:独立医学实验室资讯
经过爆发式增长、戛然而止的当口下,ICL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应收账款高、仪器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扑面而来。
继广州之后,成都、杭州的小型ICL也都开始转让之旅。
刚刚开始,就已结束。
口罩时代的结束,让ICL这一快速被大众认知的行业一夜之间集体走下坡路。三年前,ICL还一直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中具备快速成长、巨大空间的细分领域。
而经过爆发式增长、戛然而止的当口下,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应收账款高、仪器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扑面而来。
下图为2022年艾迪康全国自营实验室的产能利用率情况,这还是在核酸检测业务快速运转的年份,要知道2022年艾迪康Covid-19检测业务和常规业务几乎对半开。由此判断,绝大部分ICL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是仅仅报批“临床细胞分子遗传”一个学科的ICL。
上市的ICL已经是连锁化发展、客户基础和营收、体系建设较好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CL虽受影响,依靠组织的惯性,维持着企业的正常运转,一时半会这些企业稳住不爆雷,大概率可以持续生存下去。
小型ICL只怕是艰难求生。
疫情前后刚刚破土而出的小型第三方,应该怎么生存下去?有几个问题,是一定要回答的。
01
中国ICL的数量能满足当下所需吗?
02
未来中国ICL渗透率会大幅提升吗?
01
60-80年代,美国处于减少医疗开支的目的,调整了政府和商业保险政策,将美国政策和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超级购买方,从而压低检验项目“实际”价格,使得ICL的成本优势得以体现,市场占有率从14%上升到20%。
02
1988年通过的《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将私人诊所的临床检验置于严格的监管标准之下,ICL的管理体系、运营优势得以体现,市场占有率从20%上升到30%。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ICL的并购潮出现,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基于成本、质量、运营三大优势,挤压了原属于医院对外接收样本检测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至40%左右。
03
中小ICL怎样才能活下去?
04
低成本还是差异化,你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