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撷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核苷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
编者按:2023年9月22日 - 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四次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召开。
9月23日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欣欣教授团队的陈俊捷医生进行了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发生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大会论文交流。肝霖君与您分享精彩内容。
全球约有2.96亿例慢性HBV感染者,但实际接受治疗的仅480万例。肝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且我国肝癌患者多由HBV感染引起,比例超九成。
HBV在肝硬化和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宿主基因多态性、宿主体细胞突变、CpG岛中DNA甲基化的突变、热基因的整合以及HBV DNA整合。
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可以降低整体慢乙肝患者约50%的肝癌发生风险。
日本单中心研究:纳入1615名慢乙肝患者,研究发现NAs治疗基线时年龄、已伴肝硬化及血小板计数降低与肝癌发生显著相关。
国际大型研究:涵盖全球85万例肝癌患者,男性占总发病患者的69.2%。男性的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
2018年韩国学者首次提出亚洲慢乙肝患者接受NAs抗病毒治疗后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mPAGE-B。
希望通过课题组内所有接受NAs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队列研究,探索预测肝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非选择性纳入2006年4月 - 2023年3月期间的7296例慢乙肝患者,治疗后有32人发生肝癌。
将两组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肝硬化比例和血小板计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过往的研究相吻合。
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肝硬化比例和AF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在长达约12年的随访中发现男性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在约90个月的随访后两组出现显著差异。
在NAs治疗起始时已存在肝硬化的患者中,后续肝癌的发生率明显更高。从抗病毒治疗起始时至随访约15年的过程中,该差异始终存在,与临床认知相符合。
将所有患者按照抗病毒治疗起始年龄分为三组:< 30岁、30 - 45岁、≥ 45岁。三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抗病毒治疗起始年龄越小的患者,后续肝癌的发生率明显更低,≥45岁的患者肝癌发生风险显著更高。
同时,提出一个预测患者起始NAs抗病毒治疗后3年、5年、10年不发生肝癌概率的Nomogram模型,相关指标包括:AFP、HBeAb、γ-GT(γ-谷氨酰转肽酶)、HBcAb、肝硬化、性别和年龄。
利用时间依赖的特征重要性曲线进行分析,曲线的纵坐标数值越高代表在该时间点使用该指标预测肝癌的能力最不稳定,越接近下方的黑色横线代表预测肝癌的能力最稳定。
研究发现,男性是起始NAs抗病毒治疗约15年内最稳定预测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表明临床中需密切关注男性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的肝癌进展。
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V相关肝癌的发病率;
男性、高龄、预先存在的肝硬化等都与慢性HBV感染者NAs治疗后肝癌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建立预警模型有助于识别、监测抗病毒治疗后易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
研发早期灵敏检测标志物可有助于检测肝癌高危人群,及时诊断治疗。
本文图片引自陈俊捷医生幻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