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 | 呵护每一次“跳动”
世界心脏日 | 呵护每一次“跳动”
干细胞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今天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今天还是另一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关注的日子——“世界心脏日”。世界心脏联盟(WHF)在1999年把每年的9月29日定为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其目的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并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今年是第24个“世界心脏日”,主题为“相知用心(USE HEART,KNOW HEART)”。
心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熟悉,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在胚胎期发育的第22-23天,心脏就开始为我们第一次跳动。如果一个人一分钟平均心跳为70次,寿命为70岁的话,一个人的一生中,心脏就要跳动将近26亿次。心脏不分日夜的为我们跳动着,也造成它成为了身体中最容易“受伤”的器官之一。
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每年造成约1790万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1%。世界上平均每1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根据《国家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心血管病人数达到3.3亿,几乎每10例就有一名心血管病患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态势。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我们常见的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疾病都是多发的心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正威胁着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上就是手术和药物治疗,但常规的手术和药物治疗难以增强受损心肌组织的再生,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反复发作。干细胞疗法因其独特的自我再生和多向分化能力,具有诱导心肌细胞再生的潜力,已被开发作为新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策略,但干细胞疗法存在免疫排斥,输液毒性等潜在风险,以至于应用受限。
有研究证明干细胞通过包含外泌体在内的旁分泌因子实现治疗作用。研究表明,尽管干细胞衍生的长非编码RNA(lncRNA)的比例非常低,但其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充当靶向miRNA的分子海绵,干扰染色质复合物以表观遗传方式抑制或激活基因表达来参与细胞凋亡、热解、自噬,以及心肌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的过程,从而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做出重大贡献。
温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孙达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Advances in lncRNAs from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的综述,聚焦Exo-lncRNA在心血管治疗中发挥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尤其是干细胞衍生的Exo-lncRNA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价值。
在这项综述里,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干细胞衍生的Exo-lnc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这篇综述首先简述了成体干细胞的种类,这可作为选择Exo-lncRNA的依据。然后,研究人员介绍各种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外泌体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的功能,涵盖了对动脉粥样硬化、中风、内皮祖细胞损伤、视网膜病变、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血压以及心肌梗死的重要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文章还介绍了非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为未来更多在无细胞疗法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研究人员讨论了成体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在未来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解决策略,并为未来临床应用选择最适的Exo-lncRNA的成体干细胞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章总结了成体干细胞衍生的Exo-lncRNA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潜在改善策略,目前仍需要更多的临床前研究、利用其他药物递送系统(如红细胞膜)和通过细胞工厂的方法能够克服存在稳定性、安全性不良、功能机制不明和疗效低的可能性。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成体干细胞衍生的Exo-lncRNA有巨大潜力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知用心 守护每个团圆时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