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荒移卫生室刘永生:让没钱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诗圣”杜甫的一曲《潼关吏》,已然传为绝唱,而“四镇咽喉”的潼关依然据守三秦、傲视寰宇。
“禁沟龙湫”“秦岭云屏”“风陵晓渡”“谯楼晚照”……千年古城潼关县在见证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外,也容纳着日新月异的“江河后浪”。
秦岭脚下、黄河之畔。“最美医生”刘永生用47年,诠释着“医者仁心”;春去秋来,风雨潇潇,“乡村120”的漫漫“精诚”路从未停止!
(刘永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
47年,他一次又一次演绎着生命的奇迹。47年,他书写了“接诊病人12万人次,出诊1万余次”的人生答卷。
“只要群众需要,我马上到;只要身体干得动,就一定让乡亲们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我。”这是陕西省潼关县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医生刘永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对区域内每一位父老乡亲的无悔承诺。
作为我国百万基层“雄兵”(医生)中的一位健康行者,刘永生无疑是普通的,因为他只是百万分之一;但他也是“特殊”的,因为他是2023年“最美医生”的十分之一。“我是代表他们领的奖,因为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乡村医生一直默默坚守在基层,他们也是‘最美医生’。”
接受采访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半左右,刘永生刚刚送走一位患者。而他的晚饭一直放在桌边,碗里已透着些许凉气。
“这就是我们乡村医生的常态,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除非你自己生病或者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处理完事你就要立刻回到岗位上,因为患者最大!”
1976年,刘永生毕业后在“地段医院”(如今的“社区医院”)经过三个月培训,便回到家乡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今寺角营村),成为医疗站里的一名赤脚医生,而这一干就是整整47年。“选择基层,就是选择奉献,我无怨无悔,而且我要感谢基层,是基层成就了我。”
谈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他笑着说道:“我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成为一名演员,因为那会喜欢唱歌跳舞,整天就喜欢搞一些文艺宣传的活动。没想到如今会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地做一名乡村医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岁的时候,刘永生右腿意外骨折,家里人拿不出治病所需要的钱。“都是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动员全村的党员干部,一块、八毛、五毛……零零散散地凑够了治病的钱,这才让我得到了及时救治,没有落下残疾,他们的恩情我记一辈子!”
这也是刘永生日后踏上医生这条路的最主要原因,“我母亲一直叮嘱我——‘好孩子,忘了什么都不能忘了村里人对咱们的帮助,尤其是党,对咱们是救命之恩。’”
上了高中后,亲友都以为刘永生会继续选择“文艺班”,走上演员这条路;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疗班”。“因为母亲时常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医生,让没钱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
“让没钱的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这句话成为了刘永生从医的初衷,也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激励着他、鼓舞着他,让他在乡村医生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一直走下去……
“还是那句话,只要我身体还能干得动,就会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继续做好父老乡亲的‘健康的守门人’。”
“输肝剖胆效英才”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
这首《赤脚医生向阳花》是1975年的电影《红雨》的插曲,也是刘永生最喜爱的一首歌,“我买了手机后,就用它做的手机铃声,这首歌影响了我47年。”
父老乡亲对自己浓厚的恩情、电影插曲对自己深刻的影响,两件事如影子般与刘永生形影不离,让他这个乡村医生不再孤单,干劲十足。
2013年荣获“最美潼关人”,2014年获得“三秦最美医生”“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2016年荣膺“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事迹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物;2017年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好医生”;2018年被陕西省委评为“三秦楷模”;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3年8月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授予“2023最美医生”称号……
种种荣誉、种种嘉奖,刘永生的头衔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的身份虽然从一名赤脚医生变为‘最美医生’,但是我治病救人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我还会继续多学知识、多学技术、多为老百姓治病,让他们尽量不出村就能把病治好,这才是我作为医生最值得骄傲的事!”
近些年,受刘永生的熏陶与感召,潼关县内1000多名医务工作者自愿成立了一支以他命名的志愿队——“刘永生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和乡村开展起长期的医疗志愿服务。
“服务队的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去敬老院这些地方普及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另一方面就是社区、村里的群众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志愿队的人就干什么。照顾留守老人、重病患者、处理突发事件,他们都可以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
一支总队,十七个分队,一千多名志愿者在潼关县掀起了持续不断的“向善之风”,而“吹风者”正是深藏功与名的刘永生。
“这些年在基层,我个人的变化其实很小,更多的是见证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村容村貌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简陋的一间房就是整个卫生室,连最基本的医疗器械也没有;现在村卫生室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患者可以做化验、心电图。“他们经常把我叫‘乡村120’,现在卫生室门口就停有120,如果有人突发疾病,10分钟内就能到达患者家里,非常快捷,这也算是最大的变化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刘永生在寺角营村的47年,情系桑梓、兢兢业业,待患者如亲人,以一颗仁心点燃了老百姓的生活希望,以一双手挽救了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而他亦是淡然一笑:“我要做得更好,更用心、更尽心地为大家服务。”
“前程渐觉风光好”
“有一次出诊,因为在路上要翻越两道深沟,耽误了时间,所以导致孕产妇死亡。这件事像根刺一样扎在我的心里,很难受。”说到当初印象较深的一次出诊经历时,刘永生黯然伤神,似乎又陷入了往日的回忆当中。
“这也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条件所导致的,没办法。”
为了让村里每个孩子不失去妈妈,为了打通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刘永生暗暗发誓:“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膝关节不行,我就学膝关节;没有人接生,那我就学接生。一定要让乡亲们少跑一段路、花最少的钱、受最少的苦,然后把病看好。”
自学各种专科知识,遇到难点请教老师,大量记笔记;在实操的时候,反复练习动作要领。47年间,刘永生读过的医学类书籍数不胜数,记下的笔记不胜枚举。甚至为了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他还“以身试法”,亲自试验各类中草药,在胳膊、腿上练习针灸……
说到这里时,刘永生想起了15年前的一次经历:“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有个孕妇产后大出血,急需医生,但当时雪下得非常大,没有路,120也去不了,但我不能置之不理啊,所以就去了。接完生后,产妇胎盘滞留,如果我没学过相关技能,就只能把产妇送到县医院,但在那个环境下,产妇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我就人工剥离胎盘,一晚上给病人输液输血,病人才得以转危为安……”
到目前为止,自学助产接生的刘永生已经亲眼见证五百多个孩童来到这个世界。而除了治病救人,刘永花生还要给患者做心理疏导,“农村地区经常有两口子吵架,觉得生活过不下去了,要离婚,所以我就得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通过宣教,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把“关心他人、帮助病患”作为人生一大快乐;自创一套方便快捷、痛苦小、花钱少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有人说我傻,但我这一辈子就愿意当群众需要的‘傻子’。”刘永生笑道。
如今和父亲一样同在卫生室的刘博说道:“起初我很不理解爸爸,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一直待在农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我也留在基层。但当我和他一样成为乡村医生后,看到他和患者之间如家人般深厚的感情,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与激动,我才明白扎根农村、默默付出的意义在哪里,我也明白基层医生是多么伟大!”
“在最好的年华务必好好学习,学一身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练一手回馈社会的真功夫。然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造福社会。”这是刘永生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在基层以及即将进入基层工作的青年志士的寄语,亦是他47年的真情流露。
做乡村医生47年,入党46年,刘永生既是一名朴实无华的“最美医生”,也是一名优秀光荣的共产党员。“我要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全部服务给村里的老百姓,要让看病救人占90%的时间。”
风再起时,门前道路上那些泛黄的树叶伴随着西下的残阳,翩翩起舞。刘永生也挎着药箱,又一次前往老乡家里。
一路上,熟悉的声调回响在空旷的田野里,久久不愿离去——“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
责任编辑:王慧开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