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医生袁敏而灵魂三问: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人物简介
袁敏而
中山大学中心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治医师
先后4次赴青海玉树自治州、2次赴西藏昌都市、3次赴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尼木县参与“光明行”项目,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柔性医疗援藏队队员,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医疗援藏。
进藏为什么?
——是初心~是情怀~
“我觉得,上辈子我一定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是袁敏而第一次来到西藏和以后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感叹。
对于西藏,她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某种神秘的力量一直呼唤着她。从2012年经青藏公路进藏起,每次义诊或休假,袁敏而医生都有想回到这片净土的念头,看看“亲人”,走走“故乡”。在2022年7月13日接到广东省卫健委“双百计划”赴林芝柔性援藏医疗人才招募通知时,她怀着回“家乡”为人民服务、为藏区同胞送光明的想法就报名了。
2022年9月12日接到省卫健委2天后出发的通知,并强调此次赴林芝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医护更好地完成疫情期间各项医疗工作。于是,就在西藏林芝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作为广东省第七批柔性医疗人才援藏队员的袁敏而医生,逆流而行,于9月14日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林芝。
袁敏而医生在林芝参加抗疫培训
在藏干什么?
——发挥专业所长,全力挽救患者光明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在接到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援藏任务后,她开始思考“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在想:我能为疫情下的林芝人民做点什么呢?在疫情封控、病人不便流通的情况下,我怎样才能做好眼科方面的工作呢?短短半年时间,我又能为林芝眼科发展做出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呢?
2022年9-11月,受新冠疫情影响,林芝地区眼球外伤患者无法顺利转诊到拉萨或内地医院,为使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治,袁敏而医生与林芝人民医院眼科全体医护人员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冲在眼科急诊救治第一线。她在林芝的首例眼外伤患者,是波密县一名29岁的青壮年男性,在工作时用铁锤敲石头,被弹起的石块击伤右眼,造成角巩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和可疑眼内异物。若不及时手术恢复眼球完整性并给予积极抗炎、抗感染治疗,该患者将面临眼内组织感染、视力丧失甚至需摘除眼球。对于一名在家庭中充当主要收入来源、既是儿子也是父亲的重要角色,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眼球外伤急诊手术是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医护的盲区。面对亟需救治的患者,当地医生内心焦灼却束手无策。面对患者和家属的祈求、科室同事的期许与信任,袁敏而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连夜为该患者施行急诊手术,恢复其右眼球完整性、为进一步诊治创造了时间和机会,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由衷感谢和赞许。在及时、顺利完成各类眼外伤患者的急诊处理同时,对同样难以外出就医的黄斑水肿、黄斑变性患者,袁敏而积极开展玻璃体腔注药术,为林芝各类眼疾患者保住眼球、挽救视力、恢复光明,充分彰显医者仁心。
袁敏而医生为眼球穿通伤患者施行急诊手术
离藏留什么?
——留带不走的先进诊疗模式
2022年11月开始,西藏自治区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被控制住,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逐渐恢复白内障摘除、胬肉切除等常规手术治疗。随着手术患者的日益增多,林芝市人民医院却缺乏适合专科发展、简化日常诊疗流程的眼科病房,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诊疗活动全部在眼科门诊完成。狭小的诊疗空间、复杂的人流和环境、住院期间患者可随意离开医院等,都为眼科手术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为解决这一困境,来自国内开展眼科日间手术量最大、日间手术占比率最高、覆盖专科最全的中山眼科中心援藏医生袁敏而,将眼科中心开展眼科日间手术、建设眼科日间病房的先进经验和规范化流程带至雪域高原。
在当地院领导和眼科主任吴军民的大力支持、以及眼科全体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袁敏而率先在林芝市开设首个日间病房、开展眼科日间手术。她不仅对眼科日间病房的场地和设施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还为当地建立眼科日间手术全流程管理规范,对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医护进行相关培训,以及完善各种医疗文书和患教资料。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林芝眼科治疗的空白,还优化了当地眼科手术患者的诊治流程、降低了医疗风险和患者不便;同时,对当地眼科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充分利用,亦达到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截至2023年4月,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日间病房已收治眼科日间手术患者近百人,均未发生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无非计划再手术或非计划再住院患者,无院内感染发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袁敏而还不断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实现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安全与效率的双赢。
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日间病房环境布局
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日间病房工作流程及患教资料
离藏留什么?
——留一支真正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广东医疗援藏在开展“输血”引才引技的同时,需进一步立足解决长远性、根本性问题,逐渐向“造血”转变。只有将带去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真正转化为林芝本地医护人员的日常诊疗技能,逐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此,袁敏而在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和手术操作基础上,更着重于“传帮带”的落实。白内障作为高原地区首位致盲性疾病,白内障手术的普及至关重要。眼科吴主任早已掌握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但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却刚起步不久,缺乏经验和信心的同时,多处技术细节仍未完全掌握。袁敏而医生认为,自己施行白内障手术使患者复明固然重要,但帮助林芝本地医生完全掌握该术式并建立自信才更能持续的让林芝市白内障患者受益。于是,她选择退到助手的位置,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并鼓励”吴主任独立完成手术,从切口的构建、撕囊、劈核等步骤的技术要点和细节,倾囊而出、毫无保留地给出详尽改进建议。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现场讲解,在袁敏而结束援藏返粤前两周,吴主任已经能独立、顺利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袁敏而医生指导吴主任施行白内障手术及术后患者、医护合影
除手术带教外,袁敏而还致力于开展各类业务学习,提高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对眼后段疾病、疑难和罕见病的诊治水平。高原地区不仅白内障高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不下,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受仪器设备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医护人员对眼后段疾病的认知和诊治相对不足。作为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治医师,她发挥所长,通过门诊特殊病例带教和实时讲解、文献与指南的分享阅读、每周科室业务学习(小讲课或病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帮助科室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得到提高。援藏期间,袁敏而共完成科室小讲课12次,特殊或疑难病例讨论20余次。
袁敏而医生开展各各类科室业务学习
临别之际,袁敏而回忆起半年前“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三个问题,感慨良多。进藏是对“故乡”的牵挂,对“亲人”健康的牵挂;在藏是切切实实地为“家乡人民”的光明事业贡献力量;离藏,留下的不仅是眼科医疗技术,还有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以及再次回来投身光明事业的决心。援藏工作任重而道远,广东医疗援藏人才一直坚毅地走在前进的路上,不忘初心使命,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袁敏而坚信,通过一批批的援藏人的不懈努力,必将助力西藏林芝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袁敏而医生在米林县筛查白内障患者
袁敏而医生和林芝市人民医院眼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
---- 来源:党委办公室 ----
---- 撰稿:袁敏而 ----
---- 编辑初审:唐艳丽 ----
---- 审核:邰梦云 ----
---- 审定:魏春福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