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马唑仑复合不同阿片类药物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彭蕊 张建友王倩 杨天爽 刘汗亲 孙建宏 王茂华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扬州 225012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8):838-842.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30329‑00860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拟比较瑞马唑仑复合不同阿片类药物与单纯瑞马唑仑用于胃镜检查的效果,为无痛胃镜诊疗提供更优用药方案。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20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40例):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组(PF组)、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组(PS组)、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及单纯瑞马唑仑组(P组)。P组单纯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PF组、PS组、PR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50 μg、舒芬太尼0.1 μg/kg、瑞芬太尼0.25 μg/kg行镇痛预处理后60 s内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当改良警觉/镇静评估(MOAA/S)评分<2分时开始胃镜操作。
记录麻醉诱导前(T0)、入镜即刻(T1)、入镜后3 min(T2)、入镜后5 min(T3)的MAP、心率、SpO2,记录首剂镇静成功率、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术毕内镜医师与术后24 h患者对麻醉效果满意度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及愿意再接受同样镇静方法的患者例数。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4组患者性别比、年龄、BMI、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首剂镇静成功率、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比较
与P组比较,PF组、PS组、PR组首剂镇静成功率升高,检查时间缩短(P<0.05);与PR组比较,P组、PF组、PS组离院时间增加(P<0.05);4组苏醒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各时点MAP、心率、SpO2比较
与P组比较,T1时PS组、PR组心率降低,T2时PF组、PS组、PR组MAP升高(P<0.05)。与T0时比较,T1、T2、T3时4组MAP均降低(P<0.05),T1时P组心率升高(P<0.05)。其余时点各组MAP、心率、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P组比较,PF组、PS组、PR组体动、呛咳、呃逆发生率降低(P<0.05);与PF组比较,PR组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4组患者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内镜医师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愿意再接受相同镇静方法的患者比例比较
与P组比较,PF、PS、PR组术毕内镜医师满意度NRS评分增加(P<0.05)。4组24 h内患者满意度NRS评分及愿意再接受相同镇静方法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无痛胃镜检查中使用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较单独应用瑞马唑仑可明显提高首剂镇静成功率。单独应用0.3 mg/kg瑞马唑仑时首剂镇静成功率仅为17.5%,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这与术中检查中出现Ⅱ、Ⅲ级体动和(或)2、3级呛咳有关,说明单独应用0.3 mg/kg瑞马唑仑不足以抑制进镜操作的刺激强度,并出现心率增快的现象。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可明显提高内镜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也主要与镇静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加速内镜中心的周转效率有关。
本研究提示,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首剂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相比,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时首剂镇静成功率有升高的趋势,体动、呛咳的发生率也更低,这种差异或归因于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比芬太尼起效更快、镇痛效力更强,可有效抑制进镜时的呛咳。与PF组、PS组比较,PR组患者的离院时间更短,原因可能是舒芬太尼和芬太尼主要经肝代谢,半衰期均长于瑞芬太尼,不利于患者早期恢复,而瑞芬太尼独特的经血浆及组织中胆碱酯酶代谢的方式是缩短离院时间的主要原因。术后24 h回访患者,4组患者满意度高,未发生恶心呕吐等阿片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这或与所选的阿片类药物剂量合适有关,在此剂量下行无痛胃镜检查并不会导致术后出现阿片类药物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所得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瑞马唑仑复合阿片类药物行无痛胃镜检查有助于提高镇静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与瑞马唑仑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比较,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离院时间更短,为无痛胃镜检查的更优方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