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县聘乡用”获国家卫健委点赞,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监察专员傅卫肯定了重庆市卫健系统对“县聘乡用”工作的探索,表扬其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
“县聘乡用”作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途径之一,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开展。为何重庆市的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国家卫健委的表扬?重庆“县聘乡用”工作有何特点?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近日,带着这些问题,《健康县域传播平台》访谈了重庆市卫健系统多位有关负责人,揭晓重庆“县聘乡用”工作成功的奥秘。
一场“翻身仗”
众所周知,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执业环境、发展前景等条件相对较差的原因,长期存在人手不足、专业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据了解,在重庆东部的部分偏远区县,平均每年公招人才流失率达50%以上。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12月,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应运而生。
《指导意见》发布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众多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上级医院的帮助,实现了医疗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无数囿于山区、远离县城的农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黔江区位于重庆东南,区域内全部30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在2022年通过“区聘乡用”得到了区级医院的帮扶。
“区聘乡用”让黔江区卫健系统打了场“翻身仗”:2022年,该区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48.22%,同比增长0.6个百分点,成功扭转了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逐年下降的趋势。
据黔江区卫生健康委党委副书记向文献介绍,2022年,下沉医务人员在黔江区各个基层医疗机构新建成2个专科、2个“全专融合”门诊,新开展4个慢病管理项目,累计开展手术101台次。
黔江区县聘乡用人员开展手术
“技术下基层”的同时,下沉医务人员也将知识带到了基层,经过他们手把手的教学,黔江区基层首诊病种开展数量从之前的30到40种增长到50余种以上。同时,他们在管理、业务和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推动了医共体内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2022年,黔江区成功创建6家乙级乡镇卫生院、6家乙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聘乡用’有效满足了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需求。”向文献说道,“自‘区聘乡用’制度建立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化现象逐步改善,‘农村3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逐步形成,群众常见病开始向基层回归。”
“沉得下”又“浮得起”
生活有其惯性。对大多数人来说,离开熟稔的工作环境,骤然前往一个陌生的岗位,产生抗拒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在全国多地“县聘乡用”工作推进过程中,“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足”都成为了改革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向文献同样直言:“工作中最困难的地方是激励区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区聘乡用’工作,以及协调帮扶人员在支医期间的待遇保障问题等。”
重庆的“县聘乡用”工作能够取得出色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效把握了“人”这一核心要素,让医务人员有动力“沉得下”,有渠道“浮得起”。
按《指导意见》要求,区县级医疗机构新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5年内须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至少一年,派出人员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无基层工作经历的中级职称执业医师类人员,在申请副高职称前须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年。
而在人员调配方面,重庆市施行基层医疗机构上报“县聘乡用”人员需求,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选派对口人员,“点对点”统筹使用的做法。
“要切实将基层医疗机构紧缺的检验、放射、妇产等纳入必须下沉的专业范围,并根据基层发展需要,将后勤管理类别人员适时纳入下沉范围。”向文献说道。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原则上各区县当年“县聘乡用”人员数量不得低于当年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含总量备案制人员)总数的80%。
以上两个要求,让“沉下去”成为了重庆区县级医院以及医务人员的“必答题”。
黔江区创新设计了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3条路径:区级医疗机构新聘人员下沉基层服务、晋升高级职称人员下沉基层服务、医疗服务共同体牵头医院医务人员下沉基层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医共体牵头单位医务人员下沉基层服务路径,黔江区完善“3+X”医共体下沉模式,逐步建立团队下基层评价考核机制,提升工作实效。
向文献解释道:“‘3’指1名具有管理经验的医务人员、1名骨干医生、1名护士组成的3人团队力量,‘X’指常态化下沉、动态下沉、共享下沉3种方式。”
“9.20全国爱牙日”活动
而在人员待遇方面,《指导意见》规定,“县聘乡用”人员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相关社会保险缴费的单位缴纳部分,仍由人员派出单位负责。
对于“县聘乡用”人员的绩效工资,重庆建立了“县聘乡用”人员绩效保障资金池,将符合条件的“县聘乡用”人员绩效工资、科研课题费等纳入资金池保障范围。向文献告诉《健康县域传播平台》,目前全市“资金池”已累计筹资15.2 亿元。
与此同时,重庆市创新性提出“虚拟单位”的概念。各区县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将所有的“县聘乡用”人员作为虚拟机构,单独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基础绩效不变,各区县按照当年“县聘乡用”人数和区县级医疗机构超额绩效平均水平核定超额绩效。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总量内,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并从基金池中支付。
以上种种措施,让“县聘乡用”人员在基层工作期间的工资有了多重保障。而在职称评审方面,他们还享有优先待遇。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梁绍勇直言,“县聘乡用”与职称晋升挂钩,正是“县聘乡用”工作能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原因。
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县聘乡用”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时间,将被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为了鼓励“县聘乡用”人员连续长期在基层工作,《指导意见》还提出,连续在边远地区工作满三年的“县聘乡用”人员,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政策;长期服务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且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特设岗位评聘上一等级职称岗位。
“我们也鼓励医疗机构将下基层的工作人员作为医院骨干培养,确保‘沉下去’表现优秀年轻人才可以‘浮得起’;同时医院可以考虑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医务人员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为‘沉下去’干实事的骨干医务人员拓宽上升渠道。”向文献说道。
多方参与,多方受益
随着“县聘乡用”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在部分地区,出现过如下沉人员“虚挂职”、基层医疗机构担心下沉人员分羹导致积极性不高、派出医院“出钱又出人”影响工作等弊端。重庆市在落实“县聘乡用”过程中,尤为注重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克服以往出现的问题,做到让多方满意。
例如,为了解决下沉人员“虚挂职”的问题,重庆市各区县卫生健康部门会把下沉人员的处方权和处方医保账号调整到基层工作单位,让他们在下沉期间不能在原单位再开处方。同时建立“县聘乡用”人员工作情况台帐,不定期开展督查,根据督查情况确立考核等次和待遇。
此外,按《指导意见》规定,“县聘乡用”人员在下沉工作期间,由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对他们的执业活动、医德医风、业务能力等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报备区县卫生健康部门评定评价结果。
忠县拔山中心卫生院
在《指导意见》发布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县聘乡用”就让重庆市忠县拔山中心卫生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忠县人民医院和忠县中医院都选派了一定比例的人才到卫生院,“脱产”开展学科联建,成效显著。
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陈世健说:“最明显的提升是儿科。县人民医院选派4名儿科医生,轮流到拔山中心卫生院坐诊、查房、会诊等,在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规范、科室运营、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效果良好。去年儿科年门诊量达到3万人次。”
忠县中医院选派4名复健医师轮流到拔山中心卫生院坐门诊,培训康复技术,有效提升了卫生院的康复技术水平。
“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就近就医是最好的。从这点来说,基层医院应该努力提升康复水平,这对患者意义重大。”陈世健说道。
拔山中心卫生院门诊大厅
县区级医院作为人员派出机构,他们在“县聘乡用”工作当中同样有所收获。
奉节县是重庆东部的一座人口大县,两年来,奉节县人民医院一直积极参与“县聘乡用”工作。今年,该院派出5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任相关卫生院副院长,来自内分泌、心血管、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20多位骨干医师前往卫生院查房、坐诊,其中既有主治医师,也有副主任医师。
奉节县人民医院
“通过我院‘县聘乡用’下沉人员的帮扶,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差错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提升。”梁绍勇说道,“同时,我们建立起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绿色通道,急诊急救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
据了解,在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帮助下,1家乡镇卫生院建立并运营起血液透析中心,6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CT检查,髋关节置换、胃肠镜检查、心脏康复、肺康复、神经运动康复等新项目,新技术得以开展。
“县聘乡用”也畅通了县域内医疗机构上下转诊的通道。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了,下转患者留得住,患者在乡镇就能接受县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同时,随着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的增强,危重复杂病例能够被及时发现,上转患者的数量也增加了。仅今年上半年,奉节县人民医院就接受上转患者2000余例。
“‘县聘乡用’人员还提升了县医院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口碑,这两年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梁绍勇说道,“此外,近距离接触基层群众,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让我们的下沉人员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技巧,也提升了处理基层事务、公卫、健康管理能力。”
不过,梁绍勇同时告诉《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县医院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下沉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
目前,奉节县人民医院正积极接受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顶岗锻炼,提升其能力并缓解医院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该院也在与县卫建委、医保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选取试点,逐步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刘婉
审核:王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