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部母细胞瘤

2023
09/26

+
分享
评论
武汉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A-
A+

上述4个儿童恶性母细胞瘤的病例,好发年龄偏小,多在3岁以下,临床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多以腹部包块就诊,病灶通常体积较大,有各自的好发部位。

概 述

我国儿童恶性肿瘤中1/3为白血病,2/3为实体瘤,腹部是小儿实体瘤好发的部位。

儿童常见的腹部肿瘤有: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其中以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相对多见,胰母细胞瘤罕见。

本次主要分享儿童腹部常见的恶性母细胞瘤PET/CT病例:神经母细胞瘤、肾母、肝母细胞瘤。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

优点:简单易行,是儿童腹部基本的检查方法

缺点:儿童肠道生理积气较多,超声诊断价值受限

CT

优点: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测CT值可以判断肿瘤成分,如脂肪、钙化,对肿瘤的分期和术后随访有较高的价值,是儿童腹部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

缺点:有辐射

磁共振

优点: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病灶包膜显示优于CT,DWI序列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缺点:扫描时间长,患儿多睡眠状态下,不能配合屏气,对钙化不敏感,使MRI在小儿腹部应用受到限制

PET/CT

优点:显示病灶解剖层面,提供肿瘤功能方面的信息,在原发灶及多数转移灶上具有较高的FDG摄取率及检出率,发现全身转移情况,协助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及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诊断价值

缺点:有辐射,检查费相对昂贵

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病例1:4岁,女,发热1月,最高39.4℃,伴左髋部疼痛

v2-486144656e229fe8bb61a57b0d9a7915_b

v2-6f9c2727f0d8cd86d3bd1ad2d3edb53f_b

v2-2a851e4fc1f4de21a0c40cd4b6da01dc_b

PET/CT表现: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内密度不均匀伴多发钙化,CT值约41Hu,最大层面约4.4cm×3.2cm×6.4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5.0,向后浸润至右侧椎旁,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

v2-b7102c15c84c8f46d065be3b8bd830ae_b

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3cm×1.9cm,FDG摄取增高,SUV最大值为4.5。

v2-9a2ef8cad9fc501b222e67be90ef2d1b_b

全身骨髓FDG摄取普遍增高,SUV最大值为2.2,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匀。

PET/CT诊断意见

1.右腹膜后区(右侧肾上腺区)团块状高代谢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神经母细胞瘤)。

2.右侧膈肌脚后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

3.全身骨髓广泛肿瘤浸润。

骨髓病理学诊断:符合神经母细胞瘤。

病例2:3岁,男,发现腹部包块半月,无发热

v2-26ac7e5c10de963c42fffcc614c6cb50_b

v2-f94567032e5964113509339305773cdd_b

v2-84f139aca60b91978ad8f39f09fa22c7_b

PET/CT表现:腹膜后(左肾区)见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边界尚清,范围约12.5cm×9.7cm×15.3cm,密度不均匀,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及少许点状钙化,CT值介于11Hu~41Hu之间,FDG摄取增高,SUVmax为6.9,病灶跨中线生长,左肾上腺、左肾结构显示不清。

v2-18ffc9347b2852a8852927cc71c9ba65_bv2-d3664c3ad3fac4d28608efeeadd4eba7_b

腹膜后、骶前区、左侧髂外及左侧腹股沟区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8cm×1.6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7.5。

v2-2cecb374f1a4362d7341be1848cfbc43_b

肝内多发结节状代谢增高灶。

v2-1a5fcd9a1c39d9878c385d1acb4e7d1a_b

左肺下叶胸膜下结节灶,FDG摄取轻度增高,SUVmax为1.5。右侧第9后肋伴软组织增厚,代谢增高,SUVmax为7.2。

v2-42fca4ef458b87ffd881344ec8149cfa_b

全身广泛骨髓代谢增高,SUVmax为8.0,CT示骨髓腔密度不均,部分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周围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PET/CT诊断意见

1.腹腔后(左肾区)巨块状囊实性混杂密度占位,代谢明显增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经母细胞瘤侵犯左肾,鉴别肾母细胞瘤)。

2.腹膜后、骶前区、左侧髂外及左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转移。

3.全身多发骨转移,部分伴软组织肿块形成。

4.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小结节,伴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转移。

治疗前后对比

v2-b2076825081b145dbff355eea2fae15a_b

治疗前、后对比,肿瘤灶较前体积明显缩小、代谢显著减低,现SUVmax为2.7(原SUVmax为6.9),提示治疗后肿瘤大部分活性受抑。

原多发淋巴结转移,原左肺下叶转移结节、肝转移、全身骨转移灶均消失,提示治疗后肿瘤完全活性受抑。

v2-a454f57d50f16f460ef078ad51d464f5_b

病检证实:神经母细胞瘤,化疗6次后复查。两次PET检查对比,肿瘤代谢较前明显缓解。

神经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神经母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的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是儿童常见的颅外实性恶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链。多发生在5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好发部位在腹膜后区,尤其肾上腺部位,其次是纵隔、盆腔和颈部等部位。常表现为无痛性腹部肿块,大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VMA)升高,婴幼儿部分患儿肿瘤可自行消退。

影像学特点

1、任何含交感神经元部位均可发病,好发于肾上腺(约70%)

2、多为混杂密度肿块,内部常合并坏死、囊变区,80%见不定形钙化(特征性改变)

3、肿瘤常跨越中线生长,包埋大血管,少浸润周围血管

4、早期向外、向下推压肾脏,肾皮质完整,晚期肾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5、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囊变区显示清楚。

6、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见点状钙化,膈肌脚是腹腔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特征性表现),并沿此区域向上转移至纵隔。

7、呈浸润性生长,易早期转移到骨(特征性表现)、骨髓、肺及脑等。

PET/CT显像原理及诊断价值

18F-FDG 是正电子发射标记葡萄糖的类似物,在许多肿瘤组织中被大量摄取,通常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高代谢的糖酵解越多,FDG 的聚集越多,这是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和细胞内己糖激酶表达增加的结果,相反低代谢良性疾病则 FDG的浓集少或不浓集。因此,18F-FDG PET 显像不但用于肿瘤的诊断,还可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18F-FDG PET/CT在神经母细胞瘤(NB)原发灶初诊中的阳性率很高,NB原发灶对18F-FDG的摄取量均增高,而且大多数病灶都表现为中高度的FDG摄取,这样原发灶容易发现并且范围清晰显示。

神经母细胞瘤易发生转移,超过半数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骨与骨髓,其次有淋巴结、肝脏、肺和皮肤等部位。

肾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病例3:1岁,男,血尿,呕吐,精神状态差,CT示右肾占位

v2-fa2364fba08d775e68ae2497b9a974e1_b

v2-d4c944bef41ea0b285a7bf47d00c7e3f_b

PET/CT表现:右肾区见一巨块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尚清,包膜较完整,范围约6.5cm×8.2cm×9.7cm,内密度欠均匀,CT值29Hu,右侧肾盂肾盏变形,可见残新月形余肾实质,推挤邻近肝右叶,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4。

v2-3ff09db7c71a87c138b2ba50f9f20e91_b

受压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

PET/CT诊断意见

1.右肾区巨块状软组织肿块伴代谢增高,考虑为肾母细胞瘤。

2.全身其余部位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征象。

术后病理: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WT),是儿童常见的原发性肾肿瘤,好发年龄为1-3岁,临床症状隐匿,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腹部包块,其次为血尿和腹痛。在实际工作中儿童肾恶性肿瘤常常较大,可能与肾肿瘤位于腹膜后引起的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或因该肿瘤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有关。

肾母细胞瘤是起源于后肾胚基的肾胚胎性恶性肿瘤,大多数开始发生于肾包膜下的肾皮质内,且呈膨胀性生长,向内可突破假包膜进入肾窦、肾内血管和淋巴管,向外可突破肾包膜侵及邻近组织,侵入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引发瘤栓,也可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肝、肺及脑部等。

影像学特点

1、CT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肿块巨大可超越中线或达盆腔,边缘常光整、清楚,密度略低于正常肾实质,瘤体内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少数可有细小斑点状钙化或弧形钙化。

2、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与残余肾实质呈“新月形”明显强化形成鲜明对比,即“残肾”征、 “边缘征”,是肿瘤定位于肾脏的重要征象,肿瘤内见迂曲增粗血管,由肾动脉及腹主动脉细小分支供血。

3、肿块包膜不光整或肾周脂肪层模糊、狭窄常提示肿瘤外侵。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充盈缺损表示有瘤栓存在,肾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4、瘤体破裂扩散可发生腹膜后及腹腔种植。

5、PET显像FDG摄取增高,坏死区FDG摄取减低。

鉴别诊断

一、肾脏透明细胞肉瘤,曾被认为是肾母细胞瘤的一种变异,约占儿童时期肾原发肿瘤的4%-5%,发病高峰是1-4岁。肿瘤通常为单侧体积较大,含有坏死及不同大小和数目的囊性病变,25%有钙化。肿瘤内血管丰富,故增强CT扫描为中度强化。其特点为易发生骨转移。

透明细胞肉瘤以侵袭性行为为特征,可以转移到骨、淋巴结、脑、肝和肺,它与儿童常见的肾母细胞瘤在临床和影像表现上很相似,以发现腹部肿块、腹痛、血尿或骨痛等症状就诊。

典型的肾母细胞瘤通常为实性,常转移到肺,很少出现骨转移,并可伴多发性畸形如偏身肥大、虹膜缺如等,有利于鉴别。

二、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大部分的神经母细胞瘤为肾外肿块,肾母细胞瘤为肾内肿块,通过 CT检查容易鉴别,但是当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时,常常也会出现“残肾征”,这时就很难明确其为肾内还是肾外肿块。而不典型肾母细胞瘤也可表现为不规则肿块,或表现为肾外肿块。这些都对两者的鉴别诊断造成困难。

肝母细胞瘤的病例分析

病例影像资料分析

病例4:男,3岁,腹痛查体,B超示肝脏占位。

甲胎蛋白AFP180000↑(0-10)

C反应蛋白↑ 197,白细胞↑ 13.2(4.4-11.9),中性粒细胞9.49 ↑(1.2-7.0),血红蛋白110↓(112-149),红细胞、血小板正常。

v2-fa6eb7789dfeb793208116b5f2e15fc0_b

v2-b81114a05ce2182b922ef1fb6749c0e5_b

v2-905de4e66fb317b5fe234b0746fae044_b

PET/CT表现: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内(肝右叶为著)见一巨块状低密度占位,范围约13.0cm×9.9cm×10.2cm,内部密度不均匀,伴低密度坏死区及多发结节状高密度钙化,CT值介于28Hu~50Hu之间,边界欠清,推压邻近血管,FDG摄取不均性增高,SUVmax为3.2,内部多发FDG摄取缺损区。

v2-627b01834fbf3753c4b6d91dd6a58ad0_b

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5cm×1.2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2.0。

PET/CT诊断意见

1.肝内(肝右叶为著)巨块状高代谢占位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肝母细胞瘤),请结合病理学。

2.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多发增大淋巴结,伴代谢增高,多考虑为转移。

3.脾稍大伴代谢增高,中轴骨骨髓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反应性改变。

肝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肝母细胞瘤(HB)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胚胎性恶性肿瘤,是肝胚胎性恶性肿瘤,其由含骨样、软骨、胚胎间叶组织或胚胎性上皮组织构成。大多出现于3岁以下,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肝大,右上腹包块就诊,其他症状有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贫血、黄疸等。

大多位于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体积较大,边界清楚。

绝大多数HB患者的血清AFP显著升高——是肝母细胞瘤的重要指标。

影像学特点

肝母细胞瘤在影像表现上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点。

“十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实体多,圆形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跨叶多,假包膜多。

“一低”即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明显

“一少”即肝硬化少见,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正常,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

鉴别诊断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出现肝脏巨大肿瘤伴代谢异常增高,同时AFP升高,应首先考虑为肝母细胞瘤,但仍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AFP同样可以显著升高,但该病儿童少见,发病年龄多大于5岁,肿块内钙化少见。且中高分化肝癌的代谢一般无明显增高(放射性摄取与周边正常肝组织相仿),另外肝炎病史和抗原抗体反应有助于本病诊断。

2、肝内转移瘤: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代谢程度与原发灶有关,临床一般表现有原发肿瘤症状,全身PET/CT显像有助于肝外原发灶的发现,AFP一般不高。

3、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发病年龄大多在6~10岁,幼儿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迅速增长的腹部包块,可合并腹痛,常转移至肺和骨骼。肿瘤内钙化少见,同样可表现为异常高代谢,AFP阴性,最终明确诊断需进行病检。

总 结

上述4个儿童恶性母细胞瘤的病例,好发年龄偏小,多在3岁以下,临床症状隐匿,患儿年龄小无法表述,多以腹部包块就诊,病灶通常体积较大,有各自的好发部位,对18F-FDG的摄取均增高,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肾脏与肾母细胞瘤比较难鉴别,若肿瘤体积较大时,定位困难,肾母细胞瘤通常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边界清楚,可见包膜,钙化少见,密度低于正常肾实质,可见“残肾”征,可侵入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引发瘤栓,而神经母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分叶,常跨越中线生长,包埋大血管,钙化多见,密度混杂,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见钙化,膈肌脚是特征性淋巴结转移部位,易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骨髓与骨,最终明确诊断需要病理学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佳宁,傅宏亮等.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0):928-932.

2、郝跃文,张增俊.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8):1413-1416.

3、陈丽英,王亚柱等.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与治疗方案制定中影像检查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28(10):752-755.

4、郝跃文,张增俊.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特征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0,36(9):1463—1465.

5、张国勋,邱辰杰等.增强CT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与肾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41(8):1525-1529.

6、刘亚超,沈智辉等.PET/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诊断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22-24.

7、郝济森, 张力莹等.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J].临床医学.2021,41(1): 14-1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母细胞瘤,淋巴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全国医院擂台赛(第八季) 加入
  • 中国医院管理奖(第七季) 加入
  • 中国研究型医院评价遴选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提示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