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医院的发展并非单方面的,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尖峰学科发展势头再迅猛,也离不开辅助科室的支撑。”
河南省人民医院地处人口大省和医疗大省,病人体量大且就医需求高。作为该省医疗救治和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医院一向着力于“服务人民”,力争做到让患者“看好病、少花钱、又满意”,致力于打造中原百姓家门口的“顶流”医院。
“院中院”形式开创“河南模式”
河南省人民医院以一院多区的布局,形成了院中院、托管医院等组织形式,拥有脑血管、心血管、眼科、外科等优势学科群。该院院长陈传亮表示,医院正是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突出的学科实力、一流的科研平台、完整的人才梯队及领先的业务技术,才形成了一系列国内知名、省内领军的优势学科群,这些优势学科群牢牢抓住了患者需求,打造出了学科发展的“河南模式”。
以“院中院”的脑血管病中心(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为例,从“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到“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该院实现了三步跨越,探索出集群式发展模式。
先是2007年,介入科联合急诊科和神经内外科成立了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其特点是组织学科挂牌子,这种模式组织松散、效率低下,各科室专家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该院又于2012年在河南省介入治疗中心神经介入专业组的基础上,抽调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专家组成脑血管病中心,以“另起炉灶”式的发展模式,短时间内初步完成学科融合,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型学科发展模式,脑血管病诊疗中心也获批成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此后几年,管理层仍感中心无法获得其他学科的实质性支持,中心的中长期发展遇到瓶颈。
学科高度融合、专业全面发展的结果,催生出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2016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了融合神经介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学科的院中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并打破科室壁垒,以病种为中心进行亚专科设置,成立了颅内动脉狭窄专科、颈动脉疾病等27个专科以及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医院第一次真正形成了学科纵深融合、亚专业细化的组织架构。
学科融合发展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精准化施治,对于脑卒中的急危发病尤为重要。单一专科专病专治,多学科会诊成为常态,在一个专科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手术、介入或药物保守治疗的选择,省略了会诊、讨论、转科等环节,实现了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和治疗的合理化。与此同时,以疾病为中心的脑卒中亚专科建设模式,也有利于人才队伍紧跟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将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临床。
差异化布局催生“国家级”医院
“一院多区实体、线上协同延伸”是河南省人民医院院目前的发展格局,陈传亮表示,从多院区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上讲,主要突出差异化布局。
该院院本部定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本营,聚焦疑难危重急症诊疗研究,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强院;东院区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定位为高质量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示范样板;在建的北院区,定位为以老年病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打造立足新乡平原示范区、服务郑新、辐射中原,突出医养结合、医防融合的区域医学中心。规划建设的新院区,定位为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域应急医学中心、医养康复保健中心、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一院三中心”于一体的医疗综合体。豫东南、豫西南等分院则是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在“政府+医院”合作模式下探索构建的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实质下沉。
其中,阜外华中医院引进国家队(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并与阜外医院保持一致,打造出了河南省的“国家级”医院,也开创了“华中阜外模式”。
医院建设之初,不但开放引进机构、平台、人才和管理,力求在医疗质量管理及控制等方面,与北京阜外医院实现“同质化”。按照北京阜外医院、阜外华中医院总院长胡盛寿院士的要求,专家团队要定时、长期在阜外华中医院开展工作,通过坐诊、查房、会诊、手术、学术交流等形式传帮带,持续提升“华中阜外”的医疗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平。北京阜外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团队专家通过远程会诊中心、钉钉App、微信等方式,远程开展科研指导、病例讨论、疑难会诊、手术演示、专题授课等工作,按照与阜外医院同质化的标准要求,传播理念、指导技术、培养团队。
为了满足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胡盛寿院士还创新性布局,阜外华中医院在心血管专科的基础上,增设了肾病、呼吸、消化、内分泌、骨科、普外等13个相关临床学科,各学科相辅相成,实现了“无诊疗盲区,无技术短板”。这一“华中阜外模式”可为患者提供院前预防、院中诊治、院后康复一站式服务。
阜外华中医院配置的学科带头人均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甚至两位“国宝级”专家——心内科主任高传玉教授、心外科主任程兆云教授也进驻华中医院担任要职,前者是河南省心脏病学科带头人,后者则是中国心外科医师“金刀奖”获得者。同时,作为阜外华中医院的前身,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心外科一直处于河南省的龙头位置,心脏外科手术量常年占据河南第一、全国前十,先后成功实施了河南首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实施的心脏移植手术、华中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等。心内科的心脏介入诊疗数量和多项心血管质量控制指标也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在如此雄厚的资源和技术的支撑下,阜外华中医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直接对省内其他具有同类学科优势的医院构成竞争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省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全省每年约10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可在省内享受到国家级专家诊疗服务。
平台学科建设协同支撑尖峰学科
面对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陈传亮表示,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让患者满意,这是检验发展质量最直观的数据,“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4个维度中,患者满意度也是很重要的考核指标。”
陈传亮强调,未来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仍要围绕“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下功夫,全面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提升就医体验。而“一家医院的发展并非单方面的,学科建设也是如此,尖峰学科发展势头再迅猛,也离不开辅助科室的支撑。”
出身于放射学专业的陈传亮直言,平台学科建设若不能支撑优势学科群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学科建设登峰。近年来河南省人民医院先后通过了病理科、检验科等平台的相关国际认证,而引入高端人才更成为一项重要措施,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影像科主任王梅云就是医院引进的一名高端医学人才,她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凭借自身在美留学经历,促成医院与国际多个一流机构和知名影像学专家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新业务。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来临,影像诊断已成为精准诊断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CT、MRI、PET-CT、PET-MR等多种模态影像技术快速发展,从解剖、功能、分子、代谢等不同层面提供组织生理、病理信息,为疾病的精准诊断、评估、靶点定位、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及预后提供重要信息,王梅云带领团队抓住技术发展契机,以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成功率的大幅提升,造福广大患者。
未来,河南省人民医院还将聚焦平台协同,重点加强影像、病理、检验、超声、麻醉、输血、康复、遗传、药学、中医、护理、健康管理等12个平台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协同支撑,实现资源共享。
“四引并重”分层培养尖端人才
在致力于打造“起尖峰”“建高原”“补洼地”的学科发展体系的同时,河南省人民医院也为打造这一体系提出了“为尖端人才造峰”的人才培养思路。
陈传亮表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该院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引育留用”,坚持柔性用才、刚性引才、项目聚才,打造高端引领、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实现从人力资源大院到人才资源强院的跨越。
其主要措施包括“四引并重”,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比如实施尖峰学科“1+1+1”核心团队引聘方案,与国内外顶级医疗、科研机构建立实质合作,所谓1+1+1,指的就是引进一支国际团队、一支国内团队,建强本土团队。
再就是坚持分层培养,打造高层次人才增长极。2016年以来,该院创新实施“23456人才工程”,根据年龄阶段、专业结构、技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合理划分人才层次,分类分级精准培养,给予经费支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全方位盘活人才资源。对20-30岁的种子人才、30岁左右的骨干人才、40岁左右的栋梁人才、50岁左右的拔尖人才、60岁左右的功勋人才,创新平台,压实担子,牵头项目,在培养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人尽其才,在传帮中凝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临床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专家在各专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医院有百千人才工程4人、中原学者2人、国特贴48人、中原英才计划48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0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12人、省特贴13人、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32人,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增长极。
医院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前瞻30年、谋划15年、立足这5年”,陈传亮表示,医院下一步还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研究型强院的“双高”目标,力争培育孵化一批在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尖峰学科、特色专科,打造学科建设新高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