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免疫协同抗结核新策略开发
我国是结核及耐药结核病重灾区,开发更有效的结核预防和治疗新技术对于提高结核化疗疗效、降低化疗毒副作用、预防、治疗和控制耐药结核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抗结核药物的宿主细胞靶向性、以及抑制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免疫逃逸仍是结核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
基于纳米技术的靶向给药技术不仅是提高药物靶向性及生物利用率的有效手段,也为免疫调控以及疫苗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从而在抗结核新技术的开发中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抗肿瘤靶向给药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多项抗结核靶向给药技术,并首次报道了利用纳米技术解决结核分枝杆菌(Mtb)溶酶体免疫逃逸难题的新策略,为利用纳米技术开发能抗结核新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结核疫苗的开发仍是结核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卡介苗(BCG)作为我国常用的幼儿结核疫苗,却无法有效保护成人的结核感染。
来自广东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研究中,利用卡介苗(BCG)的巨噬细胞靶向性、高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构建了细胞毒性较卡介苗(BCG)显著降低,却仍保留有巨噬细胞靶向性和免疫调控功能的卡介苗(BCG)“纳米笼”系统。
卡介苗(BCG)“纳米笼”不仅能在体外诱导Vγ2+Vδ2+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还能在免疫后显著增强猕猴体内Vγ2+Vδ2+T细胞的活化和扩增,并在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时诱发记忆型的Vγ2+Vδ2+T细胞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清除猕猴体内结核分枝杆菌(Mtb)、并减轻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肺部病理损伤。显示了卡介苗(BCG)“纳米笼”作为潜在结核疫苗或佐剂的应用前景。而另一方面,以上卡介苗(BCG)“纳米笼”系统还能作为载体装载药物以更有效杀伤宿主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Mtb),也显示了其作为药物或抗原载体的抗结核应用前景。
这项结合纳米技术和免疫调控的纳米-免疫协同抗结核新策略有望用于开发结核治疗新技术。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计划、广东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等项目支持。
转载说明:本文图文源自全国免疫学大会学术报告,仅做学术分享使用;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转载众多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