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男童肝母细胞瘤的病例分析
男,3岁,腹痛查体,B超示肝脏占位。
甲胎蛋白AFP180000↑(0-10)
C反应蛋白↑ 197,白细胞↑ 13.2(4.4-11.9),中性粒细胞9.49 ↑(1.2-7.0),血红蛋白110↓(112-149),红细胞、血小板正常。
PET/CT表现:
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内(肝右叶为著)见一巨块状低密度占位,范围约13.0cm×9.9cm×10.2cm,内部密度不均匀,伴低密度坏死区及多发结节状高密度钙化,CT值介于28Hu~50Hu之间,边界欠清,推压邻近血管,FDG摄取不均性增高,SUVmax为3.2,内部多发FDG摄取缺损区。
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见多发增大淋巴结,最大约1.5cm×1.2cm,FDG摄取增高,SUVmax为2.0。
PET/CT诊断意见
1.肝内(肝右叶为著)巨块状高代谢占位病变,考虑为恶性肿瘤(拟肝母细胞瘤),请结合病理学。
2.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多发增大淋巴结,伴代谢增高,多考虑为转移。
3.脾稍大伴代谢增高,中轴骨骨髓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反应性改变。
肝母细胞瘤的特点与诊断
临床特点 肝母细胞瘤(HB)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肝胚胎性恶性肿瘤,是肝胚胎性恶性肿瘤,其由含骨样、软骨、胚胎间叶组织或胚胎性上皮组织构成。大多出现于3岁以下,起病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肝大,右上腹包块就诊,其他症状有发热、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贫血、黄疸等。 大多位于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体积较大,边界清楚。 绝大多数HB患者的血清AFP显著升高——是肝母细胞瘤的重要指标。 影像学特点 肝母细胞瘤在影像表现上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点。
“十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实体多,圆形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跨叶多,假包膜多。
“一低”即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实质,肿瘤与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明显
“一少”即肝硬化少见,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正常,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
鉴别诊断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幼儿出现肝脏巨大肿瘤伴代谢异常增高,同时AFP升高,应首先考虑为肝母细胞瘤,但仍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原发性肝细胞肝癌:AFP同样可以显著升高,但该病儿童少见,发病年龄多大于5岁,肿块内钙化少见。且中高分化肝癌的代谢一般无明显增高(放射性摄取与周边正常肝组织相仿),另外肝炎病史和抗原抗体反应有助于本病诊断。
2、肝内转移瘤:肝转移瘤一般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代谢程度与原发灶有关,临床一般表现有原发肿瘤症状,全身PET/CT显像有助于肝外原发灶的发现,AFP一般不高。
3、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发病年龄大多在6~10岁,幼儿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迅速增长的腹部包块,可合并腹痛,常转移至肺和骨骼。肿瘤内钙化少见,同样可表现为异常高代谢,AFP阴性,最终明确诊断需进行病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