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分析(2023.9.20):随访四年半的肺结节,当地医生建议手术,北京医生建议随访,难道还等着转移再开吗?
问诊病例分析:
前言:
我们不管医生还是肺结节病人,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要随访,随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随访不是为了不手术,而为了更准确的性质判断、更合适的手术时机、更好的生活质量。但若随访过头,以致于影响预后,导致转移扩散,那绝非随访的本意。当然关键是这个度如何把握,才是我们相关从业医生要不断琢磨和总结的,也是要结友关注学习相关科普知识的。自己知道的更多,就越能参与到和医生一块的决策商量中来,制定最有利自己的随访或干预方案,而不是有时被忽悠、有时被过度、有时又被延误。今天分享的这个病例,在我看来已经非常明确该干预处理了,但仍是不同医生意见不一,让结友无所适从。且看我们的分析梳理。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 48岁。
主诉:
发现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4年半余。
现病史:
患者缘于2019年2月因“咳嗽咳痰、支原体感染、转氨酶高”于某A医院住院护肝治疗,住院期间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尖可见磨玻璃密度影,最大横截面约9mm,边界欠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定期复查胸部CT。2022年1月复查胸部CT见“右肺上叶可见磨玻璃结节影,长径约1.0cm”。2022年4月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尖段可见磨玻璃结节影,长径约1.2cm。左肺下叶背段似可见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长径约0.5cm,右肺下叶微结节直径小于0.5cm”,2022年6月、2022年10月于某B医院复查胸部CT均提示“右肺上叶尖段见磨玻璃结节,大小约为15*5mm,双肺可见多发微结节影,部分实性、部分磨玻璃,直径约小于6mm”。2023年3月于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医院复查胸部CT,患者未提供报告,电子影像资料已上传。现为进一步诊治,今日来好大夫线上就医。
22年A医院观察期间当地医院建议手术;B医院胸外科也建议手术;2023年5月去北京某D医院胸外跟影像科都建议每年复查。所以很是纠结,不过心态很好,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
希望获得的帮助:
有必要做靶扫描吗? 还是当地同一家医院继续观察,还是需要手术? 望叶主任能给予中肯建议。
影像展示与分析:
先看2023年9月最近的影像:
右上主病灶出现,是磨玻璃密度结节,整体轮廓较清。
有血管进入,灶内有血管穿行;瘤肺边界清,密度略显高。
密度稍不均,轮廓与边界清楚,是典型的早期肺癌影像表现。
虽然偏长方形,但密度不是很纯,灶内有点状偏高密度,边缘缺乏膨胀性。
靠前侧紫色箭头处见边缘毛糙,似有毛刺样征;靠背侧有血管进入;病灶密度不纯,呈混合磨玻璃。
边缘细毛刺,像是浸润性生长的表现。
病灶有分叶征;一侧有密度较高的成分;整体轮廓较清;部分边缘有毛刺征。
灶内靠背侧实性成分,呈条状,实性成分显得毛糙。
病灶偏长条,有实性成分,实性部分像是血管穿过,但灶内有异常增粗;病灶轮廓较清;前侧有分叶。
混合磨玻璃密度,轮廓较清。
此层见灶内血管贴边,磨玻璃部分轮廓与边界清。
血管贴着磨玻璃。
边缘部分的样子。
右上病灶2:很淡的磨玻璃影。
右上病灶3:后段磨玻璃结节,轮廓较清,有血管进入与散开来。
右上病灶4:很淡的密度稍高影。
影像初判断:
右上主病灶是很典型的浸润性腺癌表现,指向恶性的影像特征包括:混合磨玻璃密度、分叶征、血管征与血管穿行、灶内血管异常增粗、边缘毛刺与浸润性生长、血管与磨玻璃成分无界限、灶内实性成分明显。其他病灶后段这个也基本可肯定是肿瘤范畴的,但另两处不确切,密度过淡。两肺还有其他更不确切的密度不一样的病灶,过小过淡临床意义不大。
老片对比:
2019年:
右上病灶显得有点散,但也是磨玻璃密度,与血管挨得过,密度不是很低,当时的影像说不上一定是肺癌,但是是要警惕与随访的。
2022年6月:
病灶轮廓已经较之前清晰,密度也不纯,较之前的有形成分有增加,血管贴着病灶内边缘区明显,已经基本上可断定是肺癌了,而且不止原位癌。
2022年10月:
灶内实性成分明显增加,此层只有边缘少许仍是磨玻璃密度。
我的意见:
首先在0.5厘米或以下的微小结节暂不管,因为现在多发的非常常见,没有风险的就先随访。其次右上叶肺尖的病灶是磨玻璃结节,有分叶征,有少许偏实性成分,而且随访持续存在,轮廓与瘤有现边界清楚,是要考虑早期肺癌的,浸润性腺癌贴壁为主型或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况且随访有所增大,我的意见是可以考虑胸腔镜下切除了,定位后楔形切除加淋巴结采样也行,若做尖段切除也行,效果应该没什么差别,毕竟实性成分少。意见供参考!50岁不到,不可能永远不进展,而且现在的密度与形态已经考虑至少微浸润,再随访也只是稍微迟点开而已。还要担万一转移的风险。不纯的无法百分之百肯定不转移,临床有碰到过转移的。所以纯磨可随访,混合磨并有进展的,何况不需切肺叶的,还是切了为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