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细节让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不再难!
小月龄患儿由于肢体静脉发育尚未完全,头皮静脉明显,往往需要选用头皮静脉穿刺。在疼痛刺激下,患儿情绪波动大,出现哭闹,暴躁反应,给静脉穿刺和固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加上患儿家属心情急切,情绪激动,给穿刺者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穿刺困难。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条小细节:
第一点:操作前仔细选择合适静脉
根据静脉的分布有计划的选用,常用的有:
①前额静脉;
②头两侧颞静脉;
③两侧耳后静脉;
④框上静脉。
注意动脉与静脉的区别:
①头皮静脉较表浅,用食指轻按局部无搏动感,而动脉则表浅且呈淡红色,触之有搏动感。
②刺入静脉管腔回血慢,血呈暗红色。进补液通畅无阻力,动脉则回血快,血呈淡红色,推液有阻力,局部皮肤苍白,患儿有痛感而哭闹。
第二点:穿刺前的充分准备
穿刺前检查针头通畅,斜面合适,穿刺时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合理面积剃掉头部毛发使头部血管充分暴露,根据静脉的粗细选择针头的大小,新生儿一般采用4~4.5号为宜,1~3岁5号为宜。备好所需固定的胶布,以及适棉球,以抬高针柄。
在穿刺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情绪状态与家属充分沟通,告知家属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儿和家属的配合能力,正确指导家属固定好小儿头的位置,并告知固定的重要性并取得配合,如只有一位家属,指导家属站在患儿脚端,身体向前俯,借助两肘、胸、腹部固定患儿的四肢,家属胸、腹部适当使用压力,防止穿刺时患儿腹部上抬,导致头部运动。以免在穿刺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穿刺失败。
第三点:对一般头部血管较明显患儿的穿刺方法
准备好输液用具,排气,固定好患儿头部,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左手以适度力量按血管走形方向绷紧皮肤,根据皮下脂肪厚度,采取静脉最清晰点向后0.3cm处,将针头与头皮形成5~10度刺入皮肤,然后将针柄下压按静脉走形方向轻刺入血管,有落空感,一般可见回血。左手固定针柄,右手立即用胶布固定针头,根据针柄与皮肤形成的角度,在针柄下方垫入适量棉花,并用胶带固定。固定牢固后观察滴速及液体是否通畅,根据患儿年龄,药液成分正确调节输液速度。
第四点:对脱水严重患儿的穿刺
由于此类患儿血容量不足,存在血管弹性差、充盈不好、血管塌陷的问题,具体操作也有困难,穿刺入血管后不见回血,误以为不成功而退出,导致穿刺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在穿刺前一定要看清血管的走形方向,穿刺后感觉有落空感,便可基本确定穿刺成功。用以下三种方法可确认是否穿刺成功:
①此时应将连接头皮针的管路挤压一下,如见回血便可确认。
②此时可滴入少量液体,在针头前皮肤无隆起便可确认。
一次成功的头皮静脉穿刺离不开家属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护理人员在穿刺时要标准冷静去面对,也希望家属能对护理人员多一些信任。
来源:护理人
作者: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 周榆婷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