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注射联合电干针疗法用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王钦阁1 申苗苗1 刘莉雪1 申文2 袁燕2
1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徐州 221002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8):859-864.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1205‑00864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通过相应临床实践,本课题组发现电干针+皮质类固醇注射疗法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上已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行踝关节腔注射治疗联合电干针疗法灭活肌筋膜触发点(MTrP)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AOA),以观察是否可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60例A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图1)
试验组暴露患者踝关节,按压寻找MTrP,即进针点,评估出以下肌肉并用记号笔作标记:胫骨前肌、胫骨后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取仰卧位,暴露下肢及踝关节,按标记的进针点位置,常规碘伏消毒,根据肌肉厚度选择直径0.35~0.45 mm、长4.0~7.5 cm 的针灸针具,操作过程中可以调整针头刺入方向,以诱发出局部抽搐反应(LTR)或局部酸痛。然后将干针快速重复地刺入MTrP 10~15次,直至LTR消失。然后,用电子针灸治疗仪进行持续电刺激20 min,设置为疏密波,并将其参数设置为2~10 Hz的交替频率和200 μs的脉冲持续时间(图2)。每次治疗后观察30 min无不良反应后返回病房,嘱患者治疗后1 d内保持针刺皮肤处干燥清洁。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包括跖屈、背伸、内翻、外翻),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氨酚曲马多补救镇痛发生率以及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结 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BMI、身高、患侧、病程、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各时点VAS疼痛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VAS疼痛评分降低(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1个月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各时点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患者各时点AROM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AROM(跖屈、背伸、内翻、外翻)增加(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AROM(跖屈、背伸)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 d、3个月AROM(内翻)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AROM(外翻)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ROM(跖屈、背伸、内翻、外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SF‑36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SF‑36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升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SF‑36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评分(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氨酚曲马多补救镇痛发生率以及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有5例(16.7%)、对照组有7例(23.3%)患者使用了氨酚曲马多,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氨酚曲马多补救镇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疼痛,可能为针刺反应引起,予患者及时对症治疗,患者于24 h内症状缓解;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讨 论
本研究通过电干针联合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旨在恢复平衡、踝关节运动范围和运动稳定性,以改善长期运动健康和功能。
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MTrP电干针治疗对抑郁、焦虑、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目前触发点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针刺机制为患者疼痛及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式。但其作用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相关临床研究学说及结论多集中在触发点局部作用机制,其通过肌筋膜链传递的生物力学机制治疗远端肢体功能障碍及全身心调节作用机制并不十分完整,尚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本研究不足之处:① 由于伦理等相关因素限制,未设置皮质类固醇注射联合假电干针组;② 目前研究认为康复训练及佩戴相应定制足踝支具对AOA患者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由于依从性及交通等因素,患者出院后未能进行相应监督。
综上所述,皮质类固醇注射联合电干针治疗较单纯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对改善患者疼痛、踝关节活动度以及远期生活质量方面有更显著的临床疗效,不失为一种新颖的临床治疗手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