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世界淋巴瘤日:了解淋巴瘤规范治疗,重视长期随访及慢病化管理
每年的9月15日是世界淋巴瘤日,在第二十个世界淋巴瘤日到来前夕,小编采访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建勇教授,将有关淋巴瘤规范治疗以及随访注意事项整理出来,希望在这个特别关注淋巴瘤的日子里,能帮助公众及病友加深对淋巴瘤的了解。
淋巴瘤的最新分型有100多种
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男性第十大高发的恶性肿瘤。从大类上可以分成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如果细分的话,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淋巴瘤最新的分型有100多种。因为淋巴瘤分型太多,治疗方法相差很大,所以现在已经有专门看淋巴瘤的医生了,在以前是没有的。
李建勇教授介绍:“用老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对淋巴瘤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成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三大类,惰性淋巴瘤就是长得比较慢的,可能几年、十几年不用去管它;侵袭性淋巴瘤,是进展比较快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是指不干预的话可能患者几周就会面临生命危险。”
不痛不痒意外发现的淋巴结肿大才应该担心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中最常见的就是淋巴结肿大,但不是所有的淋巴结肿大都是淋巴瘤。
李建勇教授提醒:“在我门诊时,每次都会有因为淋巴结肿大担心是淋巴瘤而就诊的人,说明公众对于淋巴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了,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说,如果你的淋巴结长得很慢时不用特别去太担心,如果一年、两年大小都变化不大,淋巴瘤的概率是很小的,退一万步讲,即使是淋巴瘤,也是惰性的,不要过于紧张甚至是焦虑。”
相反,如果是无意中突然发现一个肿大的淋巴结,还不疼不痒没啥感觉,更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淋巴瘤中奇怪的“西方病”
在淋巴瘤中有一个亚型,它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血癌。提到血癌大家肯定觉得很凶险,但是慢淋这种血癌很奇怪,1/3的患者不用治疗,跟正常人活得一样;1/3的患者确诊就要治疗;还有1/3的患者一开始不用治疗,慢慢地等出现各种各样症状才要开始治疗。
慢淋还被称为“西方病”,因为它是国外成人里最常见的一种白血病。李建勇教授指出:“随着公众体检意识的提升,我们国家慢淋的患者数量也在明显增多,以我们科举例,2009年只有49例初诊的慢淋患者,但去年一年有近500例初诊的慢淋患者,并且70%-80%是在体检中发现淋巴细胞高就医的。”
与此同时,慢淋很受国内外淋巴瘤专家的重视,从精准诊断到新药开发都是血液病中进步最快的疾病之一,所以即便没有通过体检获得“早发现早治疗”的先机,通过BTK抑制剂、ADC药物、BCL-2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新药的应用可改善不良预后因素。
介于惰性和侵袭性之间的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简称套淋)在所有的淋巴瘤中占2%-6%,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1,是介于惰性和侵袭性之间的一种淋巴瘤,大部分是呈侵袭性的,但也有10%-15%的患者进展很慢2。
呈惰性表现的这部分套淋患者,早期在临床上的处理甚至和慢淋一样,随访观察即可。但对于侵袭性的套淋患者,就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治疗,BTK抑制剂、ADC药物、BCL-2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新药出来以后,同样改善了这部分侵袭性套淋患者的预后。
规范治疗以及治疗方案的优选
当前靶向治疗是目前淋巴瘤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治疗方式,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个体化诊疗方案。例如单双抗药物,ADC药物,HDAC抑制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及CAR-T等层出不穷3,不断给患者带来创新治疗的新希望。
不管是上边提到的慢淋、套淋,还是更常见的弥漫大B、NK/T细胞淋巴瘤以及滤泡淋巴瘤等,对于所有的淋巴瘤亚型,规范诊断+规范一线治疗都特别重要,只有一线治疗就治好了或者一线治疗就把疾病控制好了,才能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虽然一线治疗中通过化疗、免疫化疗等手段一定程度给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但仍有不少患者效果欠佳,疾病出现进展或者复发。复发难治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对于化疗是不敏感的,所以新药的选择对于这些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以慢淋和套淋举例,对于复发难治甚至是反复复发的患者,用BTK抑制剂、ADC药物、BCL-2抑制剂、HDAC抑制剂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出现复发难治的患者对于二线挽救治疗也要提高重视程度,在各方案以及层出不穷的新药中“好中选优”,同样可以实现‘活得长久,活得更好’的目标。
长期随访及慢病管理
除规范治疗外,患者还要坚持终身观察和随访。根据淋巴瘤的病理类型的不同,患者的随访时间亦存在差异:
1、可治愈型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随访时间为治疗结束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三年和第四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第五年后每年复查一次,直至终生随访;
2、难以治愈型淋巴瘤,如慢淋、套淋、滤泡性淋巴瘤等,每3-6个月随访一次。任何时间当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就要随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也十分重要。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做维持治疗的患者还涉及到慢病管理的长期依从性问题,这一个多层次的话题。首先,选择靶向性更强、副作用更小,特别是房颤、高血压等心血管事件风险小的靶向药物,对于患者而言往往更容易接受和坚持长期治疗。但创新药物的价格对于大多数患者是难以承受的,若患者依从性不好,会明显影响治疗效果。对此,李建勇教授呼吁:“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将疗效比较好的、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的药物纳入医保覆盖,提高患者的可及性。”
此外,李建勇教授也指出,医生也要细致地跟患者和家属强调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关心、提醒和支持。还可以通过技术来确保患者的依从性,比如设闹钟或者是在日历上标下来,还可以用智慧型的药盒来提醒什么时候要用药。
参考文献:
1.Coiffier B,et al.Blood 2010;116 (12) :2040-2045.
2.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6, v.29;No.201(03) 424-427
3.《2023 年 CSCO 淋巴瘤诊疗指南》
专家介绍
李建勇教授
血液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END
供稿:娟娟
排版:悠然
审核:娟娟
声明:本资料仅为信息传递及知识普及之目的使用,不得取代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处方。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