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礼赞师恩:致敬五官科医院终身教授
大医风采
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师泽若水,润物无声。老师肩负着传递知识的重任,言传身教引导我们向善而为、向阳而生、向光而行。这种力量,无声无息,却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
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这份师生情谊显得尤为特殊。浓情九月,师恩难忘,在您的内心深处,最想感谢的恩师是谁呢?
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五位终身教授:王正敏、王文吉、王薇、褚仁远、张重华。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王正敏教授
著名耳鼻喉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任耳鼻喉科主任。
妙手唤醒无声世界
王正敏院士是我国当代听觉医学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55 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就职于母校附属医院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当时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极差,可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王正敏迎难而上,与团队利用简陋器械治疗大量耳鼻喉恶性肿瘤、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及气道异物患者;他凭借自力更生精神与医疗器械厂、研究机构合作,研发生产深低温冷刀、电测听机、喉动态镜和争光霉素等;他与神经科合作,获得国内首张耳源性眼球震颤电图,成功实施迷路枕下联合入路摘除听神经瘤手术,为我国颅底外科创立做出早期贡献。
八十年代初,王正敏作为国家首批公派留学人员之一,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归国后,他专注于中耳、耳神经及颅底显微外科,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胆脂瘤型中耳炎鼓室成形术、显微激光镫骨外科、以颅中窝和颞下窝为手术入路的内听道和侧颅底手术分别治疗梅尼埃病、面神经瘫痪、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和岩尖肿瘤。他为创建我国中耳精确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作出重要贡献,以三明治式复合瓣修复前颅底成功开展鼻前颅底肿瘤外科。
王正敏教授为患儿做人工耳蜗手术
在我国实现人工耳蜗自主研发生产之前,患者需要花费数十万元使用进口人工耳蜗。王正敏院士率医、工、研团队,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人工耳蜗,打破国外垄断,大幅降低患者医疗成本,让更多患者重返有声世界。王正敏院士言传身教,勉励青年医生,在新时代要以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医疗实物”来捍卫国家利益。在此之后,他继续为防聋治聋不懈努力,深入基础研究。
王正敏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
在王正敏院士的传、帮、带、教下,耳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及听觉医学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还重视品质教育,他以自己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导他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他深知,优秀的医学人才需兼具丰富专业知识和高尚医德。因此,他将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助力学生在学术与品质上取得双丰收。
王文吉教授
著名眼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任眼科主任。
守护光明 尚德尚医
王文吉教授是国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开创者,曾获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上海卫生局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1952年,19岁的王文吉考入上海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被眼耳鼻喉科专科班录取,从此开始了她为中国眼科事业奉献的一生。六十年代她师从“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教授学习神经眼科,七十年代末赴美深造,师从哈佛大学“现代视网膜外科之父”Charles L.Schepens教授,学习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玻璃体手术。归国后她发现当时国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是她立志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积极发展起来。为此,她一方面邀请留学华侨到国内讲课传授知识与技巧,一方面积极引荐年青医生分别到美国、法国、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学习,给予年轻人更多的学习机会。
同时,王文吉教授不忘国家重托,积极研发国产重水、硅油及巩膜手术硅橡胶外加压块,让更多患者不会因为费用昂贵而放弃寻找光明的机会。经过不懈努力,九十年代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复杂视网膜疾病手术成功率已由原来的50%大幅度提高至90%以上。
王文吉教授进行教学查房
王文吉教授常常说:医生这个职业不是赚钱的职业,但是在这个职业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是无与伦比的。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和力量一直鼓舞着眼科后辈们不畏艰难、坚持奉献。她的很多学生如徐格致教授、赵培泉教授、常青教授等现已成为中国眼科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继续发扬她的精神为中国眼科事业奋斗。
王薇教授
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任耳鼻喉科副主任。
生命“音”你而精彩
王薇教授先后担任《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刊物的编委,在她的履历上,记载了卫生部属高校优秀教师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
王薇教授从事耳鼻咽喉临床医教研工作五十余年,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咽喉头颈肿瘤、气道异物等疾病经验丰富。
在远赴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修学习后,她率先在国内引进和开展表麻下纤维电子喉镜检查、直视下咽喉嗓音和肿瘤疾病影像学评估、全麻下显微喉镜手术以及嗓音声学主客观评估检查,为广大咽喉嗓音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福音。她应用纤维喉镜等诊疗新技术诊断和评估困难喉、喉咽部病变并及时明确诊断,为保留患者喉嗓音功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王薇教授接诊患者
王薇教授以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患者带来如沐春风的就医体验。在她看来,医生和患者是共同携手战胜疾病的“战友”。她常常教导年轻医生,不仅工作态度要严谨,看病医术要过硬,还要学会有效沟通,帮助病人和家属了解病情、明白治疗方案和手术效果。
润物细无声,王薇教授以身作则,对待临床工作认真细致、严格要求,对待歪风邪气正气十足、刚正不阿,对待患者体贴入微、将心比心,对待学生倾心倾力。她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五官科人。
褚仁远教授
著名眼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任眼科主任。
在近视“森林”中别具慧眼辟蹊径
褚仁远教授是我国视光学奠基人之一、中华眼科学会杰出成就奖获得者、美中眼科学会金钥匙奖、眼科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1962年,23岁的褚仁远从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他曾赴日本、苏联、美国进修。1962年11月建立我国首个隐形眼镜专科门诊,成功研制成国产首片亲水软性接触镜,成为我国隐形眼镜与屈光手术开拓者之一。1993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并研制成国产微型角膜切割器,促进了准分子激光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褚仁远教授以近视防治为己任,在国内率先提出“医学验光”和“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以及色觉和近视有关等全新概念并推广。2004发明了旋转式微型角膜上皮刀,并获国际发明专利。在眼遗传的研究中,与中科院合作发现了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学生和同事们都被他的博学所折服。他的博学是刻苦得来的,初到医院的他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把图书馆里有关眼科的中英文书籍全部读完。他不仅好学博闻,而且在医学上始终抱着无穷的创新精神。
褚仁远教授带教学生
对学术的慷慨奉献和对年轻人的扶持鼓励,是褚仁远教授一辈子都在坚持的人生理念。今天,让他最为自豪和宽慰的是上海市五官科医院视光学团队的年轻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都在兑现着作为光明使者的神圣使命。
面对社会上假冒伪劣的近视防控技术和产品,褚仁远教授义正辞严地表达鲜明的观点,并在全国各地开展科普活动,为民众和眼科同道普及视光学知识,所到之处无不赢得广泛赞誉。褚仁远教授培养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很多学生如周行涛教授、卢奕教授等已成为国内眼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褚仁远教授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在近视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张重华教授
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
西医院里的中医大家
张重华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重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首席专家兼顾问,曾获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传承高徒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交流杰出贡献表彰、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医科大学首届医院管理优秀奖等荣誉奖项。他开创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西医结合鼻病中心”。
张重华教授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立志学医。195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长期从事西医耳鼻喉科医教研工作,学习中医是“半路出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后三次参加上海中医学院学习班,并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张赞臣。他说自己学中医的初衷就是想掌握更多本领,为更多患者治病。他认为中西医并非对立,而可互补,不论何种疗法,只要对患者有利,方法多多益善。
张重华教授接诊患者
在五十余载的临床生涯中,他中西医并重,重点立足于中医,用现代科技发扬中医药的优势与特长,治疗耳鼻喉科疾病造诣深厚,在鼻部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颇有建树。他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治疗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障碍等疾病的综合疗法和系列验方,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他坚持鼻出血临床研究四十余年,取中西之长,创立“祛瘀止衄”专病处方;他总结了“401例难治性鼻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均得到有效止血,并以此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张重华教授不断影响和激励着年轻一代的医生“学不分中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耄耋之年,他仍亲自带徒,先后指导上海市及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的很多学生也已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张重华教授以仁爱之心行医,妙手回春,是“救危起死,求治者踵门,未尝受人丝粟之报”的一方名医;他以博爱之心育人,德艺双馨,是桃李誉满天下、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代名师。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每一位老师、学科带头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身体力行诠释着何为良医、何为良师。
在此,感谢每一位践行教师工作的医生们,感谢您们的默默付出,让更多的青年医师们勇敢追梦,未来可期!
衷心祝福终身教授们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供稿、供图丨眼科 耳鼻喉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部 曹显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