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讲科史】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
在建院65周年之际, 医院开展 “医脉相承 薪火相传” 主任讲科史活动。 主任们的讲述, 凝结了 一个科室跨越半个世纪的历史, 医疗技术突破、 科研难点攻关、 教学模式创新、 人才队伍拓展 ······
下面,让我们随着张四方主任的精彩演讲,一同走进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的峥嵘岁月。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从零开始 师资筹备(1959-1972)
湘雅二医院的中医医疗起步于建院后的第二年。1959年,医院从长沙市坡子街东协盛药店选调坐堂老中医吴震医师来院开展中医工作。其后,湖南医学院中医副教授郑艺文调至医院工作。两位专家分别在高干病房和内科,担负起了全院住院病人的中医会诊及职工的中医保健医疗工作。
郑艺文
1970年,马王堆疗养院中医师刘甫白,湖南省卫生厅黄道生到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1972年,湖南中医学院师资班学员陈长久、黄世一、熊登好、郭贵清、卢玉祥5名医师至中医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抽调朱伟光、宋其昌医师来院。至1972年底,内科教研组已有中医师11人,为中医科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邝允沛
1959年,医院顺应医疗需求,成立了中药房,为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和就医职工配制中药,改变了以往开中药方后还要去院外药房取药的不便。同时,医院还成立了针灸室,并于1961年成立针灸科,邝允沛教授是我院针灸事业的创立者,他将所学西医解剖等知识结合中医传统疗法,独创了经穴、神经节段综合埋线疗法,主编《新医疗法》试用教材。最初,针灸室人员仅他一人,医疗任务繁重。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更丰富的针灸知识,为针灸科的成立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立科室 医教研相长(1973-1978)
郭先岱 黄道生
1973年3月24日,中医科、中医学教研组正式成立,学院任命郭先岱、黄道生为副主任,郭先岱副教授主持科务。组织科室核心力量,构思和规划中医科发展蓝图,即三室一园(中医病室、中医药实验室、中药标本室、药材种植园)。
这一时期,科室强调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突出中医特色,向西医院校的师生传播好中医学。采用中医药传统医疗技术服务社会,充分利用综合医院资源,中西结合,不断研究创新中医药,让中医药宝库发扬光大,造福广大患者。
医疗方面,设立中医诊室2间,诊治的病种范围很广,诸如中医时病,杂病、脏腑病、经络肢体病、气血精津病等,其中较多是曾经西药治疗无效,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疑难病症或慢性病患者。中医科门诊量急速上升,占全院门诊总量1.9%。在病栋大楼妇产科三病室开设中医专科病床16张。收治的病人以中医教学病例和内科疾病为主,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
教学方面,开科之初即开始与附一院共同承担湖南医学院本科生、三年制本科工农兵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教学任务,承担湖南中医学院部分本科生、大专生临床实习工作。
1974年,在中央号召“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时代背景下,开始开展本院医师“西学中”在职教育,举办在职脱产“西医学习中医” 班,每个科均派主治以上医师轮流参加学习。1974年至1976年间,中医教研室连续举办“西学中”学习班共11期,每期3个月,培训学员300多人。很多学员成绩卓著,成为开展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如严淑芳、詹越、罗会昭、陈其平、余孝良等。
教学任务繁重,医学院先后从解剖、病理教研组、本院内科教研室派员到中医科工作,中医教研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1974年至1976年,中医教研室医师逐渐增加到25人之多。1975年,邝允沛主编的《新医疗法》试用教材出版;教研室与湖南医学院附一院中医教研室合作编写了《中医学讲义》和《中医实习指导》用于教学。
科研方面,黄道生副主任接受主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研究任务,担任出土文物中医中药研究组组长,先后从一号墓、三号墓鉴定出的药物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杜衡、藁本、辛夷、姜、佩兰九种,研究成果被写成相关论文,出色地完成了出土文物中医中药研究任务。
1977年,中医实验室等11个实验室相继建成,最初开展的研究项目为中医舌诊研究。通过与病理科协作,本科医师到医院各病室搜集舌像,刮取舌苔制成染色玻片,一张一张地仔细查看,逐个计算细胞数目,然后统计分析总结。
中医实验室最初很简陋,仪器设备多借助于其他科室及邀请相关单位协作, 后逐步添置了血流变检测仪,惠普监测仪、心电图机、电子计算机等。研究项目也逐渐扩展,从一般感染性发热至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溃疡病、出血肺炎和休克型肺炎,还包括中药剂型、多途径给药以及慢性肾炎、肺癌等相关免疫方面的实验研究。科研工作从零起步,通过不断地摸索前行,科研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
齐头并进 科教合力(1979-1989)
在中央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的号召下,中医科的发展得到极大重视。医院加强了中医科建设,增加中医科病床至22张,收治病种范围多属急症如感染性发热、各种原因所致休克(厥脱)、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等。
1980年2月,医院新建门诊大楼投入使用,中医科诊室搬迁至新门诊大楼前栋3楼。医院将中医门诊用房扩大至7间,包括中医诊室6间、示教室1间。后来开设中医治疗室2间,还有血流变室,大大改善了医疗、教学环境。逐步添置了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多功能治疗仪、经络治疗仪、心脑治疗仪等,将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疗法相结合,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这一时期,中医内科急症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979年,黄道生副主任参加全国中医内科急症学术交流会,负责草拟关于成立全国五个急症协作组及加强急症工作意见。1982年,黄道生副主任参加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内科急症经验交流会。我院被指定为全国厥脱组牵头和提供实施方案起草单位,率先开展中医药治疗。
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厥脱症协作组”全国公关课题组在湖南正式启动,我科为主要成员单位。1985年,宋其昌主任获卫生部全国协作攻关课题子课题“参附青对邪毒内陷所致厥脱证临床与实验研究”湖南组组长,1988年获得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
规范管理 科研攻关(1990-1999)
1989年4月,黄道生教授任中医教研室主任。科室制定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改善服务态度、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与制度,科室发展进入新台阶。
1994年12月,朱伟光教授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何明大副教授任中医教研室副主任,黄珍莲同志为中医病房首任护士长。1998年,中医科、针灸科经过不断努力,人员得到发展壮大,学科力量不断增强。中医学教研室有医师19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
中医及针灸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开设中医专科门诊如:溃疡病与慢性肠炎、冠心病、中风防治、中医妇科、中医虚证与免疫、中医心血管头痛专科等。
与时俱进 整体提升(2000-2010)
2000年3月,科室开展“脑血管意外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临床工作,病区收治患者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为主。2001年9月,何明大教授任中医科主任、中医科教研室主任。2003年1月,朱伟光教授被评为为省级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继承人为张四方、盛晨霞。
2005年12月,中医科病房搬迁至内科楼(原外科楼)二楼北,单独成立中医科病区,编制床位数30张。2006年5月,王哲博士参与制定的中医肝脏象情绪评定量表荣获中南大学医疗成果一等奖;参与研究课题“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标准及相关证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宋其昌教授被授予第二批“湖南省名中医”荣誉称号。
中西结合 传承发展(2010-至今)
2012年8月,针灸科与中医科合并,更名中西医结合科,团队综合实力获得提升,中医学科发展迈入新阶段。王哲副教授任中医科主任、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张四方副教授任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学教研室副主任。
同年,张四方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实现了科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在国际期刊Mech Ageing Dev发表研究论文,实现了中医科SCI论文零的突破。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科成为集中医、中西结合医疗、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一级学科建制科室,是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省首批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建设单位,省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委员单位。科室以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专科发展方向,临床及科研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并逐渐形成特色,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讲述人:张四方
图片来源: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
编辑:范憬怡
审核:赵晓华
责编:赵丽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