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卓越人物榜:孟庆虎院士
文章来源:MedRobot;编辑:章雨晴 转载要求:请在文首标明文章来源,可直接转载
MedRobot
已经是院士,却在56岁创业。还是难度极高的手术机器人。
这就是孟庆虎院士。
从扎根科研,到转型产业化,解决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难点。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创新性、可能性与开创性。
# 孜孜不倦的求学与科研
孟庆虎,山东人,出生于1962年7月,是全球知名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专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师学院院士。
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荣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
1982年,高一试考入学的孟庆虎在洛阳工学院自动化系师资班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不满20岁就做起了大学老师。
1985年,任教三年后孟庆虎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攻读硕士学位。他硕士阶段的课题是:机器视觉及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控制。八十年代,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较早踏入该领域的先行者。
1988年硕士毕业后,孟庆虎争取到全额资助的自费出国留学奖学金,前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孟庆虎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为了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自由探索,孟庆虎决定继续留在高校内做科研。
1992年至1994年,孟庆虎在加拿大莱克海德大学电气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
1994年至2000年,分别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孟庆虎院士始终坚持所爱,在电气与计算机专业内持续钻研,探索每一块知识的沃土。
孟庆虎于2001年从加拿大回到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任教授及系主任。期间还受邀兼任了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外院长。目前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系主任 。
2017年,孟庆虎教授凭借多年的科研成就与贡献,被评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从河南、北京、加拿大,中国香港、深圳,孟庆虎在科研上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而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也让人钦佩。
“不着急”是孟院士的一大人生态度,回望来时的求学路,也正是因为不着急所以能踏踏实实做好研究,走稳每一个脚步,而每一段求学旅程都是积累下的宝贵财富。
# 循序渐进的创业之旅
首次创业:机缘巧合下的尝试
早在研究生阶段,孟院士便在巧合下接触到了商业与创业。
虽然是个工科生,但孟庆虎院士的英语能力十分出众,也因此被邀请到科技展会上担任翻译。这些展会翻译经历不仅让孟院士近距离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成果,更带他进入了商业界的大门。
大会结束后,外国参展商打算就地解决掉参展产品,就拜托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孟庆虎帮忙处理。
既然受人所托,便要不负所望。孟先生就这样走入了科技仪器与设备销售的赛道,误打误撞开启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之旅。
但命运的安排总在冥冥之中环环相扣,这看似巧合且偶然的经历,却是未来创业的奠基石。
与市场接触:一次重要的教训
博士毕业担任大学教授之后,孟庆虎院士曾和医学院的老师聊到了假眼球问题。
当时安装的假眼球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却无法像真眼球一样灵活自如的运动,在真眼球转动时假眼球仍一动不动,导致病人即便安装了人工眼球后依然相当尴尬。
得知医生们的需求,孟庆虎和团队决定进行尝试,立刻高效率地更迭出两代样品,最终借助肌肉的信号,利用眼电波实现假眼与真眼运动的一致性。
这项技术的突破也获得广泛关注,多家媒体都争相报道,也给孟庆虎带来很大信心。然而成功带来的喜悦仅仅保留了一个月时间。
一个月后,孟院士收到消息:由于市场需求太过狭窄,技术无法变成产品。
虽然科研成果没能落地,但这次经历也让孟庆虎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技术再好,没有市场也很难走下去。
好在很快,新的市场需求又在眼前呈现。
第二次创业:抓住风口,主动出击
孟院士博士毕业时,IT行业也像今天的机器人一样热火朝天。这样一个风口摆在眼前,而自己又有足够的技术条件,孟庆虎便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在妻子李艾俐的支持与鼓励下,夫妻俩携手闯江湖,选择高端IT设备方向。
虽然这次是在国外创业,但因为前面有在北京和各国商业人士打交道的经历,孟庆虎积累了大量的商业交流经验,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也能做到不慌不乱、迎刃有余。
从机缘巧合初识商业,到依靠技术主动出击,孟庆虎院士正式踏上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也为未来的元化智能创立打下基础。
# 物美价廉的国产手术机器人
第三次创业缘起:
虽然孟院士曾做过与手术机器人相关的研究,但真正踏入这个行业,再到创立一家手术机器人公司,孟庆虎走了很长的路。
2001年,孟庆虎从加拿大回国来到香港中文大学,结识了香港著名的骨科医生粱国穗。梁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在港中文威尔斯亲王医院创办了矫形外科及创伤学进修培训中心,多年任创伤骨科主任。
梁教授对医工交叉非常感兴趣,希望将高科技引用到临床中。得知孟院士在机器人领域颇有研究,他立刻将自己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分享出来。
然而作为专家的孟庆虎院士看完后却表示:“这个不是机器人,只是一个定位装置,机器人必须要有马达,必须要有计算机控制,自己能完成好多任务才行。”
虽然被泼了冷水,但梁教授依然热情高涨:“那我们就自己开始做!”
一句壮志豪言,也点燃了孟庆虎的创业心、创新魂。
不仅如此,粱国穗先生当时正在香港做培训班,帮助内地的县级、地级基层医生提高手术技能,每一期课程都爆满。
虽然梁教授的“机器人”达不到标准,但对于基层医生们来说仍然是“高科技”,对一些基础操作都觉得震撼。
亲眼看到这一切后,孟庆虎院士想,我必须要做出来高质量的手术机器人,要做出来中国自己的手术机器人。而梁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便宜又好用的机器人,要让县级医院也负担得起,不能太贵。
“不着急”的研发历程:
于是孟庆虎院士再次踏上征程,目标是做出物美价廉的国产手术机器人,让县级医院也能享受到科技,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这样远大的目标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间的困难也可想而知。孟庆虎院士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降低成本呢?
当时从国外进口的手术机器人都很贵,一个导航就得50万港币,远远不是一个县级医院可以负担起的价格。
怎么办?
孟院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买的太贵,那我们就从头开始自己做,能自己做的就不用去买国外的!
找到解决办法后,孟庆虎带领团队开始向着国产化手术机器人迈进。
从2002年到2012年,他们做了整整十年的导航系统,将每一个零部件,每一个算法,每一行程序代码都搞的清清楚楚。十年磨一剑,这些积累都体现在元化智能的导航系统中。
但这只是漫漫创业路的开端,从2012年后,团队又开始研究位姿和力的自适应控制,这一研究又是四五年光阴。
沉淀积累了十几年,曾经的技术问题终于不再是问题。2016年左右,孟庆虎院士的团队已经可以做出针对各类骨科手术的系统,包括脊柱创伤、椎板切除、关节置换等等。
在丰富的技术支撑下,孟院士终于将创办公司提上日程。
2018年12月,元化智能科技公司在深圳落地,正式走入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基于从前的经验,孟庆虎院士也深刻明白市场策略的重要性。当时国内已经有脊柱机器人的应用案例,但在关节置换却是空白的,所以这就是元化智能决定从关节置换做起的初衷。短短五年时间,元化智能已经获批注册证、产品成功上市。而这次创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孟庆虎院士前期的探索与实践。
# 近在咫尺的国产手术机器人未来
无论是在刚过去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医疗手术机器人的精彩亮相,还是本次首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的召开,都代表着手术机器人行业的火热。
孟庆虎院士深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三十多年,在国内外培养博士和硕士毕业生逾百名,其中过大半为博士毕业生。 他们当中已经当选院士和IEEE Fellow的也有好几位。他们要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名校任教,要么在华为、腾讯、苹果、亚马逊等国内外大厂工作。热衷创业的优秀学生也构成了元化智能的核心技术团队。
以孟庆虎院士对于国际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行业的强大人脉资源和技术发展理解, 他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跑者。
“我们也不再是东拼西凑搞出来一个‘新机器’,虽然现在还有企业采用这个方式,但自研的已经崭露头角了,包括像我们的机械臂、导航,除了一些很普通的小零件,其他基本上都是自己的。”
“国家现在的政策也很好,我们的产业链很健全,物流也很发达,我能很快地买到我要的东西,还都是国产的。所以从各个条件来说,我觉得我们国家手术机器人已经从追赶到了并跑,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手术机器人也一定是中国引领,这绝对是势不可挡的。”
虽然充满信心,但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着难题。作为高要求高精度的仪器,想要实现飞跃也需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助力。
“我们得考虑加工工艺水平、材料学、产业链等等,能不能快速满足手术机器人的制造需求。虽然我们已经有很大突破,但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我们已经准备了十几年,所以我很有信心,未来一定能够完成。”
2023首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现场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未来,在回忆自己的求学与创业路后,孟庆虎院士选择将“不着急”作为经验分享给年轻人。
“有的人会说,你看比尔·盖茨多么厉害,大学辍学创业都能这么成功。但其实比尔·盖茨很早就开始自学编程,中学编的程序就能卖到钱,人家的功底扎实,基础好。继续上学是延误创业的风口。
所以打好基础,本事学好最重要,前期可能走得慢点,但是走得稳、走得远。”
“行稳致远”——预祝孟院士和元化智能助力中国的手术机器人事业迈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