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请注意!如何避免“血的教训”,输血没那么简单!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输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手术室里常常用到,但是输错血的案例屡见不鲜,输血真的没那么简单......
引入
手术室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手术室护士对于患者来说既是战士又是守护天使,浴血奋战中帮助患者抵挡来自死神的侵袭,守护患者的安全。
在这场战役中“出血”可能是随时会出现的风险,古人把血液和生命相联系,视血液为一种赋予生命的力量,术中大出血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致命因素。
1818年,英国产科医生布伦德尔创造性的将人血输给了人,但并非每一次都能够成功,患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而加速死亡。
到1990年维也纳大学助教 Landsteiner 发现了 ABO 血型,此后他又相继发现了 M、N、P、Rh 血型系统,使人类输血得以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输血技术开始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也让我们这些守护天使多了一门阻挡死神的技能。
输血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挽救垂危的生命,但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它也会瞬间转换成恶魔,让守护天使狼狈不堪,取得事与愿违的效果。
案例
大家还记得香港玛嘉烈医院发生的“输错血”事故吗?一名年资不足两年的护士因疏忽,未仔细核对病人腕带信息,误将O+型血输给一名无需输血的患者,输血期间被另一护士发现,被输错血病人幸好本身血型是“万能受血”的AB型,且输入量不超过五毫升,经检查确定未出现溶血反应。
很显然,护士疏漏的环节是没有做好患者识别信息的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将正确的血液输给了错误的病人。这件事无疑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输血之前认真核对患者信息,杜绝张冠李戴的错误永远是重中之重。
那么输血问题上除了患者身份识别信息错误的环节外还有哪些环节呢?我们再来分享一起案例。
患者手术过程中,因失血过多,医务人员给患者输上了200cc的血浆。就在手术结束之际,医生突然发现有血尿迹象。检查发现本来是O型血的患者,被错输入了AB型血200cc。
经全院专家全力抢救,48小时后,患者脱离危险,我们通过对操作流程分析,总结出事故疏漏的原因是:在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三个环节,均未对血袋上各项信息进行严格核查,形成“奶酪效应”(叠放在一起的若干片奶酪,光线很难穿透,但每一片奶酪上都有若干个洞,代表每一个作业环节所可能产生的失误或技术上存在的短板,当失误发生或技术短板暴露时,光线即可穿过该片奶酪,如果这道光线与第二片奶酪洞孔的位置正好吻合,光线就穿过第二片奶酪,当许多片的奶酪的洞刚好形成串联关系时,光线就会完全穿过,也就是代表着发生了安全事故或质量事故),导致了正确的患者输入了错误的血液。
小结
输血并非小事,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就是事故了,而无论如何,对于患者都是一场浩劫。
那么除了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安全核查等问题外,日常工作中手术间内还会有哪些特殊情况存在呢?例如,术中巡回护士遵医嘱去取用物,此时术中紧急输血,取血护士入室后,手术医生催促取血,取血护士应该与谁核对?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如何避免出现病历与手术患者不符的情况?
很显然双人核对是不变的原则,核对时腕带信息、病历信息、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每一项内容均要确保准确无误。另外,手术除了预计输血外,还会有突发事件,可能仅仅是一例十几分钟的肿物切除术,术中患者会突发出血,需要输血,临床输血申请单的临时开具、采血信息的书写、采血环节的核对均是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审慎执行的。
根据以上内容,守护天使结合医院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根据部分医院的工作模式,针对输血流程及交叉配血采集流程进行了总结:切记不可惯性思维!
交叉配血血标本采集流程:
以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听似简单,但临床实践中总会隐藏各种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手术室不同于病房,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那么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识别正确的患者,识别正确的血液,规范正确的操作流程,按规范执行每一个环节。谨小慎微,防微杜渐,方寸手术间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血液也是这场战争的能量源泉,只有守护天使与患者一起全力以赴与病魔斗争,保障输血安全,才能最终将病魔拒之于患者身体之外。
来源:护士网官微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