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哥:上海胸外科医生回应李佳琦说真的不是我不努力,看病还被倒扣钱背后那些事
作者:宏哥
“有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近日,李佳琦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9月13日,“上海胸外科医生回应李佳琦言论”登上热搜。
据椒点视频报道,12日,上海一胸外科医生回应李佳琦:我真的反思了一下,真的不是我不努力。
该医生称:上个月开了近80台手术,门诊大约有400个病人,工资加奖金大概4万出头。平均每台手术的收入低于500块钱。
估计比上海滩顶级理发师理个发的收入还要稍微低一些。还是没有改变那么多年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残酷现实。
该医生还表示:我上个月一个食道癌患者费用超标,多出来的14000块钱呢,将全部从我的工资里扣除。所以李佳琦先生真对不起,我不能给我夫人买您那一款,每一克比黄金还贵的眉笔。
但是呢,真的不是我不努力,我努力了大半生成为中国最顶级的胸外科医生,我能在5公分的单孔下为患者做食道癌的根植术……买不起眉笔我并不后悔,因为患者出院时的笑容不需要任何的装饰。
医殇小编按:
首先我查阅了下这个胸外科医生的过往经历,谭强,男,主任医师,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现为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外科部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肺癌研究室副主任。入选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9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二届银蛇奖提名奖。临床擅长胸外科微创外科手术,肿瘤免疫治疗,气管外科。2009年作为中方第二负责人创立中瑞(士)合作微创中心,并率先在国内开展Da Vinci机器人外科辅助系统早期肺癌肺叶切除。2009年始筹建临床级细胞治疗中心,开展肿瘤免疫治疗及组织工程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组织工程技术在心胸外科的应用,涉及组织工程化气管,组织工程化胸骨,组织工程化食道,组织工程化瓣膜。
主持局级以上相关课题9项,发表相关论文文章9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得相关专利5项。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说实话,我不是胸外科专业的,我对这位医生不了解,但是在上海这个中国大都市的大医院拿到主任医师就不容易了,更别说还要有这些名头,说是在中国胸外科医生里顶尖的人物是可以的。对于网络上一些人说收入其实不低的,我就说一句,在你的行业里顶尖的专家,在上海这个城市里工作的,月收入4w很高么?我有位兄弟也在上海顶尖的医院,也做到了顶尖的专家,税前的收入也就是这点差不多,这点钱在上海真的不算高,在一个行业头部的人群来说,在上海拿这个收入我认为都是低的。
至于看病因为超了医保费用被扣钱,这很正常,在全国公立医院里,DRG超费用被扣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医院讲是事业单位,但是那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政府警察等全额拨款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全额拨款的单位是国家全拨款,差额拨款的单位是需要单位本身自己赚出来钱养活自己的员工的,一般公立医院的政府拨款是5%左右,可能有些特殊点的例如精神病医院会高点,也就是说95%的职工收入是需要靠自己赚的。
既然医院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那么就会有考核机制,让医院亏损的行为会扣钱,让医院盈利的行为就会奖励。
医院每天这样多人看病,还会亏钱?你别说,还真有。
不好意思,在中国,在医疗行业内,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很多民众却不知道,甚至一说医院会亏钱,都一副见了鬼的样子,但是这是事实。而且这个事实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原因很多,我就说一个大头原因,政策,通常我们内部人都说亏损叫医院政策性亏损。
那么这个政策性亏损是如何产生的呢?医改了很多年以后,产生了很多的利民的政策,这些政策压低了医院的正常收入,甚至是造成了医院的亏损。
举个例子啊,我们先说医院的收入结构,一般情况下,一家医院的药品收入在医院里总收入占比是40%左右,耗材在医院里总收入占比是20%左右。
在医改后药品在医院里平价进出,一分钱不赚这政策在医院里已经实行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至少在我们医院已经有10年朝上了,而耗材之前是高值耗材可以加价100元卖,现在也早就平进平出很多年了。
收入这块:
一家年营业额是10亿的医院,其中若有40%的收入是药品收入,其实这4亿是没有盈利的,还有20%的就是2亿的耗材的收入也是没有盈利。那么刨去6亿一分钱利润没有,还要倒贴人力,管理,储存,运输等成本。那么这家年营业额在10亿的医院,可能只有4亿是挂号费,检查费,手术费等可能产生利润的费用。
支出这块:
假设这家年收入10亿的医院有2000个员工,每个员工五险一金,工资奖金等所有支出加一起的话,平均每位员工医院支出是每年25万,到手当然没这样多,少的十多万,多的30万,这肯定按照职称和从事的工作不同还有细分。那么医院的总体人力成本就是5亿。
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4亿收入假设一点成本都没有,这家医院一年亏损1亿,因为支出就得5亿啊。
所以医院考核必须得紧着让医院亏损的行为,我肯定得扣钱啊。否则每个人都随意让医院亏损而不用受到经济上的惩罚,医院也吃不消啊,毕竟要养活这样多人那。
DRG就是近两年各省市医保基金对于医院的医疗费用的一种考核机制,原理就是分组统计各个病种的平均费用,然后按照这个病种来进行付费,例如这位医生可能被扣费的情况原因是假设一个肺癌,进行胸腔镜手术,正常的情况下DRG的支付费用假设是1.5万元,也就是说一个患者以这个诊断进行相应手术治疗,假设他用了1.4万元出院了,医保基金仍然支付给医院1.5万元,刨去其中完全没有利润的部分例如药费,器械费用,纯利润方面最少有1000元。但是如果这个患者手术后发生了严重的肺炎,或者创面出血等问题,最终出院花了3万元,那么不好意思,医保基金还是支付给医院1.5万元,这个多花的1.5万元,医院自己承担亏损。当然患者在支付费用的时候你是感受不到区别的,按照医保政策支付自理费用即可。但是医院方面很可能是亏损的。
医生看病还会被扣钱?你别说,还真有
这就是很多年前医疗界流传的一个段子的现实,医保对患者说,你只管去看病,我给你报销90%,你只要支付10%,转头医保对医院说,你好好的看病啊,如果超了费用,我扣你钱。所以患者觉得我在医院里用了3万住了一次院,但是医院其实还亏了1.5万给你看病。
那医院不可能亏钱看病啊,越看病越亏钱,那怎么养活职工啊,所以就会出台各种考核措施来应对。
医保的政策影响医院,医院也会把这种影响放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医生护士进行考核,这种就叫做政策传导。
之前上海实行医保总额支付的年代,当每年9-10月上海医院的当年本地医保总额支付已经用光了的时候,就不愿意收上海本地人住院了,最好是收外地病人住院的奇怪现象,就是政策传导的力量。
所以说政策是多么的重要,是会影响你的方方面面,一个医保支付政策就能让你住院也遇到了难题,而那些年9-10月后不忍心还是收了本地医保的医生们,你认为医院就不会把相应的政策的影响传导到个人吗?看病反而被扣钱,这在医院里真不是笑话,而是现实。
医院亏钱其实很多是常态
中国公立医院在医改政策影响下政策性亏损是有常态,2020年度全国三、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公布,全国共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从对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来看,我国2020年43.5%三级公立医院存在亏损,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
二级医院同样“日子”不好过,全国共3472家二级公立医院参加2020年度绩效考核,约占当年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总数的64%。约四成医院出现亏损情况,亏损医院的比例较2019年增加16.75个百分点,在亏损医院中,7.51%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二级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50%。
这个数据其实我觉得不大可靠,我怕可能会更糟,因为财务数据是可以美化的,上级来问你,你亏不亏啊,你总不好意思把最真实的一面都展示出来吧。但大众应该知道,很多医院是在亏钱看病的。
那么这些亏钱的医院为什么都没倒闭呢?呵呵,一个企业只要流动资金足够就能生存下来,恒大欠债这样多,不也是硬撑到最近才开始出问题的么,在房市好的时候,你甚至都觉得它好的不得了的一个企业吧。那现在很多的亏损的医院是如何维持自己的资金链的呢?买药,买耗材这个钱虽然医院里一分钱都赚不到利润,但是这是一大笔钱啊,这笔钱拖着供应商不给,流动资金不就出来么?这就是账期,账期就是原本药3个月回款给医药公司的,那么我就延长点再给呗,这流动资金不就出来了么?很早很早之前有6个月账期的,再后来变成12个月账期,18个账期,现在估计有些医院有24个月账期了吧。啥意思?医药公司卖给医院的药品,器械,设备等钱多的项目,做好24个月才能拿到货款的心理准备。那账期可以无限多下去么?我想这也是不现实的,人家供应商要替医院垫资24个月的话,人家供应商是雷锋?那不可能啊,他肯定要把这垫的钱+24个月的存款利率加上才能让他不亏吧,所以医院采购成本增加了,供应商资金压力增大了。这就是目前医改政策的传导。
那你在担心啥呢?最近的一些事情,例如某医院的员工45岁就强制退休,某医院突然降薪50%,网间说是啥反腐,其实这跟反腐有个毛关系,医院降薪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医院靠增加账期获得流动性的能力不够了,它没有流动性支付每月一付的工资奖金了,这才是最大的可能。
所以啊,我的期望是若有政策,赶紧出台吧,毕竟政策传导还要时间的,君不见中央喊要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喊了多少年了?从中央传导到地方也要很长时间呢,但是如果政策还没传导到,医院已经撑不下去了,那时候看病真的就是只有看医生情怀了。
但若看个病人还要被扣钱,这种情怀能支持多少时间,这只有天知道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