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会像种植牙一样遭遇集采么?
一年卖出1400多万个,市场规模60多亿元。小小一个助听器,背后是中国7000多万听力残疾人士,以及更多听力受损者。
五大国际听力集团的六大品牌进口助听器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10%市场份额被众多中小企业分食。进口均价200多元的助听器,在国内市场却要卖到三千到5万元不等。
可孚医疗选的是典型的薄利多销策略。2020年,其助听器单价为144.90元,销量达到33.98万台,其中33.29万台为自有品牌。
以锦好医疗生产的数字助听器为例,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六大国际品牌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生产的数字助听器芯片通道数最高为12,而六大国际品牌可以达到48以上。
科大讯飞等进入者,则借助于一个新的模式——OTC(非处方)模式。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22年8月宣布设立全新的OTC(非处方)助听器类别。
笔者感触:
第一,助听器、种植牙,都属于器械耗材,都背靠巨大市场需求。且一部分助听器产品类别,可能存在流通领域的不正之风。
第二,但基于助听器这个行业本身就分了层次,比如模拟机、数字机、传统产品、创新产品等,以及有OTC模式,集采似乎必要性不强。
第三,助听器发挥作用的疾病领域,是不是消费医疗?还是严肃医疗?这是个命题。从健康中国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领域。
第四,假如没有政策端的集采,有没有可能出现市场端的集采。比如商保集采,以商保“保险+服务”方案为基础、含健康维护的集采。
第五,助听器在上一条所述逻辑中的集采,其技术基础在于行业标准、国产化能力等已经具备一定条件。且市场竞争已经在寻找突破。
第六,借助集采,往往有助于国产替代的技术追赶,有助于进口领先产品的市场下沉,当然,仍然以市场竞争、战略购买的方式方法。
第七,对商保来说,整个助听器领域,可视为一个聚量的单病种。如何支付、如何健康维护、如何技术产品与服务标准迭代?打开局面。
感谢财经大健康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