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名医推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王汉兵

2023-09-12 10:21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持续加强对青年骨干医生的培养,为麻醉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转化、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支撑。未来3年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名医推荐

98481694475908935

王汉兵

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简介

从医31年,坚守临床一线,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现任广东省麻醉医疗质控中心副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广东省临床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三届麻醉和围术期医学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麻醉分会、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佛山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等社会学术任职。近年主持国家、省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著10余篇。专科声誉和技术水平带动佛山市五区、罗定、连山、黔东南黎平、新疆伽师等地区的数十家医院麻醉学科发展,牵头建立泛珠江西岸麻醉科专科医疗联盟,提高了区域内麻醉学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主要事迹

始终秉承安全、舒适、优质、高效的围术期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之余,日常坚持承担一些超高龄、高危复杂手术的临床麻醉和疼痛诊疗门诊工作,工作业务和技术能力得到患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担任科室三线医师,指导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工作,多次挽救极高危手术患者于生死边缘。充分利用麻醉科荣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契机,稳步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和服务内涵,加强科研和人才建设,在临床麻醉与治疗、急危重症救治和疼痛诊疗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近年两年,麻醉科迎来南华大学各附属医院麻醉学系管理团队、惠州市卫生系统管理团队、南方医院麻醉科团队、珠江医院麻醉科团队、东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团队等国内与省内专家团队的访问交流。  

在舒适化诊疗上,通过麻醉门诊评估,针对患者情况,建立不同人群无痛检查和治疗的诊疗流程,杜绝不必要的检查,减少患者在院就诊时间,确保患者安全,尽量避免低危患者麻醉相关死亡率。通过规范化麻醉方案、定期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高风险内镜检查与治疗提供稳定、高效、同质化的麻醉与镇静。通过与医院职能科室沟通,在人员和绩效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配备2名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缩短无痛分娩等待时间至5分钟以内。通过3年的建设,使我院分娩镇痛率提升至80%以上。建立基于不同手术切口分类镇痛的规范化临床路径体系,基于围术期数据管理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建立不同手术、不同人群术后镇痛模型。目前已形成以下围术期镇痛临床路径,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镇痛临床路径”、“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围术期镇痛临床路径”、“胸科手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肝移植术后镇痛临床路径”、“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全麻剖宫产术后镇痛临床路径”、“腹腔镜疝修补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等9个相关临床路径,除“腹腔镜疝修补术术后镇痛临床路径”外,其他临床路径相应手术入组率超过60%。APS小组依托术后镇痛信息管理系统,联合远程监控和床旁随访,监控术后疼痛管理情况,根据随访结果持续改进镇痛方案,优化镇痛流程。近一年术后镇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6%。并根据随访的大数据不断优化静脉镇痛业务的配方,静脉镇痛相关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发生率低于8%。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镇痛,切实提高围术期疼痛管理质量,使围术期镇痛有效率逐年提升。  

可视化与精准麻醉技术上,王主任带领科室技术骨干制定符合科室特色的经食道心脏超声、经胸心脏超声、肺超声、胃超声、腹部超声等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规范床旁超声使用技术,提升床旁超声使用准确率。开展可视化新技术主要包括“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阻滞在食道镜手术中的应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长轴平面内置管持续性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以及“MTP法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的临床应用”。带到外科师生和患者一致的好评。大力开展心脏超声、肺超声、胃超声、腹部超声等床旁超声技术,用于重症病人的循环、呼吸监测,评估、计算胃容量,判断腹腔出血等。目前已形成具有我科特色的“简易休克诊断流程”、“肺超BLUE方案”、“EFAST方案”以及“床旁查房超声扫查流程”等4个重症床旁超声流程,并作为AICU患者常规监测项目。  

形成符合麻醉科患者的规范化床旁重症超声FAST方案流程,协助术中、术后快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通过每月一次的床旁超声培训,三年内使科室所有人都至少接受一次培训,目前80%通过考核,能够独立使用超声进行血容量、心脏瓣膜疾病、肺水肿、气胸、饱胃以及腹部创伤等疾病快速扫查和诊断能力。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打造专科救治团队和制定相关规范,利用先进麻醉技术和监测手段提高早产儿、新生儿、气道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等危急重难手术麻醉管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每年选取1-2个重点手术麻醉进行技术攻关,使麻醉科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联合中医科医生,定期培训穴位刺激、电针疗法等中医技术,使我科50%以上医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穴位刺激、电针疗法。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制定中西医结合麻醉诊疗技术规范,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术后镇痛疗效,防治术后恶心、呕吐。构建成“急危重症产妇围术期救治核心技术平台”和“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平台”。已形成“急诊剖宫产绿色通道”,确保特殊产妇30分钟内顺利进行剖宫产术,形成“凶险型前置胎盘全麻剖宫产的围术期管理流程”,保障危重产妇围术期安全。申请开展新技术“术中自体血回输在产妇大出血救治中的应用”。近年来,完成2例极低体重新生儿PDA手术,分别为1.3kg和1.5kg。  

为了进一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继续推进“手术室手术间分配动态调整方案”建设。依赖信息化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医生的手术难度、级别、时间、迟开台比率和临时取消首台手术比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每半年重新动态分配手术日及手术间,激励各个医生改善手术质量,提高手术室运转效率,提升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继续规范扩大AICU收治能力,延长AICU患者收治时间,为必要的患者提供48小时收治服务,充分利用麻醉科在快速康复、疼痛管理、监护上的专业优势,对患者进行精准管理,使患者早拔管、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保障患者安全。  

科研与人才培养上,2022年7完成麻醉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扩建,8月正式挂牌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搭建电生理技术平台(在体多导联电生理记录系统、膜片钳、在体光遗传/光纤记录技术平台、立体定位脑部核团显微注射技术跨突触顺行/逆行神经环路示踪技术平台、连续睡眠行为监测与智能化分析技术平台、高通量显微成像系统(3D)、五孔注意力行为分析系统、小动物行为轨迹与偏好记录与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平台。持续加强对青年骨干医生的培养,为麻醉与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转化、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支撑。未来3年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编辑:宣传科新媒体工作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麻醉科,王汉兵,名医,推荐,技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