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孩子身上发现出血点,应警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023-09-11 11:24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治疗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预后良好。

近日,小明因着凉后出现发热、咳嗽,面部及前胸开始出现鲜红色针尖样的出血点,于是在当地急查血常规回示:血小板为15×109/L,家属十分恐慌,急来我院就诊。经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给予积极治疗后血小板升至110×109/L,并向家属详细介绍了此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各种因素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单纯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

诊断依据

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100×109/L),外周血涂片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常见病因

多为感染(如病毒)及疫苗接种(如麻腮风疫苗)。

骨髓穿刺的选择

骨髓穿刺是有创操作,家长比较担心孩子痛苦,下面2种情况下建议做。1、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前。激素是治疗此病的重要药物,且某些疾病的诊断会受到激素的影响,因此在应用激素前建议完善骨髓穿刺。2、孩子长时间治疗效果不好,可能是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

鉴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为自限性过程,治疗的目的主要为防止严重的出血,而不是提高血小板至正常值。血小板20×109/L以上,无活动性出血,可以暂时观察。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严重出血的可能性极小。

1、一般疗法:

①适当限制活动,避免外伤;

②有或疑有细菌感染者,酌情使用抗感染治疗;

③避免应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④慎重预防接种。

2、首选治疗:血小板<20×109/L和(或)伴活动性出血,建议使用以下治疗。

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疗程4~6周,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的变化及胃肠道反应等。

②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

治疗效果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预后良好,80%~90%的患儿在12个月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20%发展为慢性(超过12个月),约30%的慢性患儿仍有可能在确诊后数月或数年自行恢复,所以完全治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仅约3%的慢性患儿经数月或数年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这就需要定期随访了。

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血加重;

2、避免受凉、感染,感染可以延长血小板的回升时间;

3、饮食方面没有特殊禁忌,建议清淡饮食,辛辣油腻食物最好不吃。

总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治疗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预后良好。(游红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肾上腺,血常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