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提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China PEACE研究显示,2001年-2011年,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占86.0%。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存在救治延迟和救治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两大突出问题。“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十大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要实现目标,需要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在提升急性STEMI规范化治疗方面的实践,以期为医院临床和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实践举措
急性STEMI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行再灌注治疗,特别是及时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这对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院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患者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虽符合相关指南要求,但仍然较长,规范化、联动化、全局化诊疗及管理仍然薄弱。为此,2021年起,该院学科规划管理处联合医务处、护理部、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导管室、检验科、心电图室等部门,共同开展提高急性STEMI规范化救治水平专项行动。
构建多岗位联动机制
该院南院区为“大专科、小综合”分院,挂牌“安徽省心血管病医院”“国家胸痛示范中心”“安徽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已打造成为一站式、24 h专业化心脏救治示范基地,构建了多学科联动响应模式,特别是建立了“枢纽岗位”管理形式。“枢纽岗位”设立A、B岗,负责开辟绿色通道,一键启动导管室,通知相关团队人员,确保第一时间召集到位。多岗位联动机制小组工作流程见下图。
改善关键环节流程
专项行动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针对救治时间较长的患者,拆解救治环节,对薄弱点分析和研究。主要改善节点包括:(1)患者进门到确诊环节;(2)确诊到签署知情同意环节;(3)启动导管室环节;(4)出急救中心到导管室环节。
开展多层次培训和宣教
该院制定了管理培训方案,将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和公众科普培训结合起来。针对医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除颤仪和起搏器的运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的使用,胸外心脏按压,胸痛中心数据填报等。针对公众,一是结合“世界心脏日”“中国心梗救治日”等主题活动,在微信公众号、门急诊大厅、报刊媒体等广泛宣传;二是通过下基层、进社区、走进电视台,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知识宣讲;三是发放各类宣教材料,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认知度。
落实多方位保障
该院从设备、人员、资金、标识等方面为专项行动的开展不断创造条件。包括:(1)2021年将位于老城区的心血管内科整合搬迁至南院区心血管病中心,避免学科力量分散,有效利用人力资源;(2)新配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共8台,降低导管室占用冲突;(3)联系市政部门,在周边高架路口等显眼位置设置专用交通指示牌,便于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到达;(4)配备专项行动经费,拨出部分学科建设经费用于项目人员外出培训和学习等;(5)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组定期督导,疏通项目堵点,保障行动有序推进;(6)在医院相关学科(亚专科)绩效考核中纳入胸痛中心建设相关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励医务人员重视规范化救治。
探索多学科协作平台
该院于2021年5月启动了全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建设项目,2022年1月正式揭牌“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通过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泛血管疾病诊治平台,能够为泛血管疾病“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共管、靶器官损害多学科联合诊治提供畅通的跨学科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一站式”服务。这种系统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不仅体现在缩短患者单次救治时间,为患者提供多项医疗服务,而且能够采集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关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改善患者远期心血管健康。
结论
经实践,急性STEMI患者进门到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天数缩短,次均住院费用降低,好转率处于较高水平。指出要提升STEMI患者规范化诊疗水平,基于区域的救治体系建设是核心,基于患者的联动管理模式是关键,基于团队的质量安全文化是重点。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许静等
文章刊期:2023年第8期
图文编辑:黄海凤、邵若彬
审核发布:姚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