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领先行】仲瑷玲:在临床与科研路上逐梦前行
仲瑷玲
中共党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徐汇院区门诊组副组长,CACA肿瘤检验与伴随诊断专委会学术秘书。专注研究肿瘤免疫及肿瘤基因损伤修复,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3项,曾获评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检验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科医生的工作涵盖了从样本采集到报告解释的广泛职责。
如今,随着临床诊断对检验结果时效性的要求日趋严格,且各类检验技术不断发展,检验科医生通过提供准确的诊断、疾病监测、感染控制、科研支持等方式,为临床患者的诊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上,检验医学是医学领域的基石,检验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提升了患者的预后,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具有情怀的检验医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
实验室医学领域正在迅速发展,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检验医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意义的洞察。
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一位乳腺癌伴有地贫的患者,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复查期间,一次检验结果显示患者血红细胞出现大量细胞碎片引起血小板假性增高;通过询问病史发现是放射治疗诱发了地贫患者的红细胞破碎。因此,我们在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并向临床医生提出更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临床医生采纳后及时作出干预,后来随访发现该患者恢复良好。正是专业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依据。
作为检验医生,我深知科研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引进新技术、改进诊断方法、深入了解疾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诊断。
我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工作应立足于临床,致力于临床应用。我们团队曾研究发现MUS8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参与调节基因组不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其调控DNA损伤修复和放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为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临床依据。从基础研究到临床验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在郭林教授、卢仁泉教授的带领下,将核酸内切酶MUS81检测成功转化,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核酸内切酶MUS81的活性,满足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判断的需求。这让科研成果并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中,而是立足于临床并影响临床实践。
新的诊断方法、药物疗法或治疗策略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直接造福患者,是一种巨大的满足和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检验医生,我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科研成果和医疗技术,将先进的科技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提升诊断和治疗水平,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在临床管理工作中,我们致力于完善窗口流水线优化、推进实验室精益化管理、配置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实现检验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贯彻落实个体化诊疗服务理念。
作为检验科青年突击队的负责人,在疫情面前,我带领大家共同担当,共同成长,始终用热爱履行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我积极参加上海援疆核酸检测医疗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此外,科室开展科普公益宣传,我多次下基层,到社区为居民开展肿瘤科普讲座,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科技创新和健康服务的方向。作为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我们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检验技能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青年岗位核心力量,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在检验学术领域中不断探究,以精准的检验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服务,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稿:仲瑷玲(检验科)
编辑:王广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