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学者声音 | 沈君教授:循影鉴真 务实致远

2023-09-09 14:42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慧眼仁心系患者,务实求真创新高,沈君教授一直坚定守护人民健康,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学者介绍

70331694217124391

沈 君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我院放射科(大科)主任、放射科教研室主任、放射科及介入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研究型医院研究型人才,羊城好医生(2019)。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主委、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影像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分会候任主委、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副主委等。

沈君教授从事放射影像学诊断工作28年,擅长全身各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主持NSFC-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1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数学与医疗健康交叉重点专项1项(医学PI)、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在Cell、Nat Biomed Eng、Nat Commun、Radiology、Adv Sci、Clin Cancer Res、Adv Funct Mater, ASC Nano、Nano  Lett、Small、Biomaterials、J ImmuoTher Cancer等期刊发表论文120篇。

创新发展理念,促进国际一流放射学科建设    

沈君教授在2014年接任放射科主任后,即召开了科室医技护座谈会,围绕“建立国际一流放射学科”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医教研齐头并进,医技护协同发展,科技与人文并举”的发展理念。经过十年的持续努力,放射科现拥有中山大学名医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优秀援藏干部2名,优秀援疆干部1名,羊城好医生2人。年均影像检查达50万人次,其中CT检查22万人次,MRI检查8万人次。承担了大量的院内、院外包括新疆与西藏地区各种层次的疑难病例会诊工作,并且承当新疆喀什、西藏林芝、江西定南、广东阳西及广东平远等地的医疗帮扶工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沈君教授强调医生、技师、护士协同合作,以发展影像新技术、规范影像学检查、提高影像诊断质量为专科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结合综合性医院相关需求,放射科开展了多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影像新技术,如躯干神经丛、内脏神经、四肢神经的MRI成像、钆内耳淋巴造影、咽鼓管CT造影、躯干及四肢淋巴磁共振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新技术、CT-FFR、fMRI引导的植物人唤醒、新型弥散成像技术、肾上腺静脉CTA引导下介入取血栓术、下肢血管人工智能成像系统等,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能力。

目前放射科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临床诊疗上取得明显的效果,拓宽了专科检查范围。肾上腺CTA引导下介入取血栓手术的应用将介入取血栓率从之前的20%提高至将近100%。梅尼埃病、肢体淋巴回流障碍等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也显著提高。多年来,沈君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规范影像检查中不断总结经验,所开展的《个体化3D模型重建》项目荣获我院“2022年度临床医疗新技术三等奖”,并出版了《全身MRI扫描技术彩色图谱》以及《MSCT图像重建简明手册》等技术规范丛书。

此外,沈君教授还要求医技护人员注重人文关怀,如安排专门的医师开展门诊病人的CT检查,并要求在检查结束2小时内发出结果报告。这样避免了病人门诊、复查多次往返,竭尽所能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影像检查服务。在沈君教授的带领下,逸仙影像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完成了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巨大飞跃!

99891694217124585

我院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放射影像科团队合影

潜心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    

在沈君教授的带领下,放射影像专科依托综合型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聚焦分子影像学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经过20多年的持续耕耘,在干细胞示踪与功能调控、多功能生物影像材料、人工智能诊断方面形成三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生物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医学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但目前生物材料的临床转化进展相对缓慢,临床试验效果不佳。沈君教授团队从临床诊疗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出发,针对脑梗死的干细胞疗法,研发了多种新型纳米示踪剂,成功实现了干细胞移植后在脑内定居、迁移的活体MRI示踪,并利用多种示踪剂在mRNA、lnRNA水平实现干细胞的神经元定向分化、移植后抗凋亡功能的调控。这明显提高了干细胞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推进了干细胞疗法在再生医学领域的临床转化,相关干细胞示踪剂也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此外,针对恶性肿瘤特殊的理化微环境特点,沈君教授团队还研发了多种刺激响应性多功能生物影像材料,如氧化还原响应性、酸敏感性可视化纳米材料等,能够实现肿瘤内部的响应性药物释放,将化疗、化学动力学治疗、气体治疗、免疫治疗等多模式协同治疗功能整合一起。还能对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进行MRI可视化监测,为发展恶性肿瘤非传统新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医学影像诊断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二者结合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识别、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预测。沈君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大学机构合作,开发了多种新型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新冠肺炎、恶性肿瘤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如建立新冠肺炎的X线、CT影像诊断、定量测量及预后预测AI系统;制作基于影像图像预测乳腺肿块良恶性性质、乳腺癌分子分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负荷的模型;开发基于RetinaNet的类风湿关节炎双手X线自动Sharp评分系统,并打造了一种能够用于规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双手X线照片体位的模具;还联合上海联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下肢血管CTA智能分析系统,力求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直观的图像展示。

18931694217125599

沈君教授(右一)正在开展影像检查

以上科研成果获得1项NSFC-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课题负责人)、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数学与医疗健康交叉重点专项(医学PI)、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骨干)、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Nat Biomed Eng、Radiology、Adv Funct Mater、Nat Commun、Adv Sci、Clin Cancer R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并获得专利7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厚植成长沃土,培育卓越医学影像人才    

沈君教授十分注重科室年轻医生的职业发展,强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不断培养、培育年轻人才,为专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人才力量。沈君教授更是带领科室骨干成员,每年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全国医学影像临床科研培训班。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形成了国内知名的“逸仙医学影像科研培训品牌”特色。此外,他还邀请知名专家来院,围绕影像临床科研展开专题讲座,提升影像科医生的科研能力。

沈君教授在第十届全国医学影像临床科研培训班展开讲座

经过以上人才培养措施,多名业务骨干在医疗、科研及教学等方面崭露头角。年轻医师如段小慧、张芳、张翔、曹明慧、毛家骥、卢烈静等,在博士毕业后都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卢烈静还入选了2019年度逸仙优秀医学青年人才。在影像专科护理方面,邓虹护士长深耕于对比剂规范化使用及影像护理流程管理,近5年共主持4项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并指导护理团队获得院内护理基金资助6项,提升我院放射科影像护理科研水平和护理质量。医院对比剂外渗率持续降低至0.02%,远低于国内外水平。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也卓有成效。沈君教授指导的多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仅获得了“中山大学优秀硕士论文”,还获得了“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其中研究生邱娅甚至在读期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3个项目资助。沈君教授对学生的悉心培养还吸引来自海内外等多所知名院校的学生加入我院研究生行列。

躬耕育人数十载,沈君教授在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一线教学经验。他参与的“疾病导向、临床融合、创新引领”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位在线教学案例库及学习平台的建设》入选广东省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目前,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朝着国际化放射影像专科前进,沈君教授团队竭诚欢迎优秀青年人才加盟!

慧眼仁心系患者,务实求真创新高,沈君教授一直坚定守护人民健康,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展望未来,放射影像科将以打造国际一流医院相匹配的国际一流放射学科为愿景,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专科影响力,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责编:黄睿、张阳

初审:林伟吟、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放射科,干细胞,沈君,影像,科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