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号称能治疗所有癌症的“神药”AOH1996疗效究竟怎么样?
近日广受国内外关注、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抗癌神药AOH1996是真的吗,下面小编带你一探究竟。首先在行业内的老师或者学者都会知道,一看这种新闻标题都是一眼为“假“的,这里的假仅仅针对于媒体宣传夸张的成分,当然该药临床前研究论文结合相关疗效看对多肿瘤抑制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还有待后面临床试验结果验证,在真实世界中早研阶段各种药物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通常是会打折扣的,有的甚至完全不起作用。
大家也都知道仅凭研究论文里各种细胞系实验,动物小鼠实验等数据就能证明疗效,能宣传治疗所有癌症的话,那癌症早就在各类高质量文献里被攻克了(笑)。
当地时间8月1日,著名美国癌症治疗和研究机构希望城市(city of hope)Long Gu等科学家利用晶体学指导的药物化学鉴定了一种干扰转录复制冲突解决的PCNA小分子配体“AOH1996”。发现该化合物具有口服活性并能抑制动物的肿瘤生长,同时该药安全性高即使在其有效剂量的6倍时也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的毒性。
图1. 近日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igy》杂志上的该论文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一种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发现的进化保守的多方面蛋白质,在DNA合成和DNA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参与复制和修复途径的许多蛋白质提供锚定。PCNA的细胞功能可以通过蛋白质表面的翻译后修饰来调节,改变伴侣相互作用[1-2], PCNA已被广泛用作肿瘤进展标志物,最近的研究表明,PCNA可以发挥促有丝分裂的作用,通过细胞外小泡使衰老细胞远端再生。之前也有很多靶向PCNA的早期研究已经确定了小分子和基于肽的药物的可行性。
希望城市的科学家们在他们之前靶向PCNA药物AOH1160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改进,从70种改良方案中通过筛选出了AOH1996。其结合PCNA的位点经过突变验证实验(图2)证明是和AOH1160一样的。
基于AOH1996靶点(caPCNA)在癌症细胞中的广泛表达,研究人员接下来在70多个细胞系和几个正常对照细胞中测试了AOH1996。AOH1996选择性杀死癌症细胞,癌症和正常细胞之间的敏感性差异不小于30倍,对非恶性细胞(包括人PBMC、小气道上皮细胞(hSEAC)和神经嵴干细胞(7SM0032))没有显著毒性,即使浓度达到10mM之高。
图2. AOH1996与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研究人员还证明了AOH1996的安全性,该化合物对基因没有显著诱变突变毒性,没有显著改变细胞周期特性和细胞凋亡。通过动物实验(图3)其通过口服能提高药物半衰期27%到4.33个小时。
图3. AOH1996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及抗肿瘤生长活性
与在乳腺癌、非小型细胞肺癌等肿瘤模型中仅给予空载体治疗的对照组动物相比,每日AOH1996治疗显著降低了药物治疗动物的肿瘤负担。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DNA复制和修复过程至关重要。PCNA抑制剂AOH1996能选择性地杀死癌症细胞,增强了PCNA与RNA聚合酶II最大亚基RPB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PCNA从主动转录的染色质区域解离,同时以转录依赖的方式诱导DNA双链断裂。RPB1与PCNA相互作用的减弱,通过RPB1的PCNA结合区的点突变,赋予了对AOH1996的耐药性。AOH1996口服给药且代谢稳定,可作为阿莫疗法或联合治疗抑制肿瘤生长,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转录复制冲突解决抑制剂可能为利用这种癌症选择性脆弱性提供一种新的、独特的治疗途径。
总之,希望之城团队靶向转录复制冲突、内源性DNA双链断裂和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来源靶点具有重要的抗癌治疗意义。但它距离实际成为万能的抗癌神药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虽然希望渺茫但满怀希冀,成功与否还有待时间检验。
Ref:
[1]. Tsutakawa, S.E., Van Wynsberghe, A.W., Freudenthal, B.D., Weinacht,C.P., Gakhar, L., Washington, M.T., Zhuang, Z., Tainer, J.A., and Ivanov,I. (2011). Solution X-ray scattering combined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ing reveals multiple conformations of covalently bound ubiquitin on PCNA.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7672–17677.
[2]. Tsutakawa, S.E., Yan, C., Xu, X., Weinacht, C.P., Freudenthal, B.D., Yang, K., Zhuang, Z., Washington, M.T., Tainer, J.A., and Ivanov, I. (2015). Structurally distinct ubiquitin- and sumo-modified PCNA: implications for their distinct roles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Structure 23,724–733.
[3]. Gu L, Li M, Li CM, Haratipour P, Lingeman R, Jossart J, Gutova M, Flores L, Hyde C, Kenjić N, Li H, Chung V, Li H, Lomenick B, Von Hoff DD, Synold TW, Aboody KS, Liu Y, Horne D, Hickey RJ, Perry JJP, Malkas LH.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of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nflict for selective chemotherapy. Cell Chem Biol. 2023 Jul 26:S2451-9456(23)00221-0. doi: 10.1016/j.chembiol.2023.07.00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53195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