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惊现“住在蚊帐里的患者”,发病人数突增,紧急提醒!
“躲”在蚊帐里的患者
案例回顾
清晨,笔者来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房里一蚊帐里的患者(图1)让我疑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患者?为何要隔离在单间的蚊帐里面?护士该怎样护理这样一名患者......
图1 蚊帐里的患者
笔者查看了患者的病历,原来她是一名从云南旅游回来的重型登革热患者。笔者对这种病非常陌生,自工作以来这是碰到的第一例。于是激起了笔者的兴趣。
患者,女,72岁,发热6天,全腹痛3天,云南旅游返回居住地,云南当地医院检测登革病毒抗原(+)。
入院诊断:
1.重型登革热;
2.腹盆腔出血;
3.失血性贫血;
4.支气管扩张;
5.肺动脉高压;
6.肝肾功能不全。
患者入科检查
RBC:2.06x1012/L,HB:57g/dl,ALT:1477mmol/l,AST:2015mmol/l,血压:80~90/50~60mmHg,上述结果表明患者内脏出血致严重贫血,肝功能受损明显,有休克表现,其符合重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案例分析
所谓登革热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为感染登革病毒所致,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多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出血性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临床常分为两型:普通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对于登革热的治疗,临床尚无确切治疗方案,多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所以该患者入科后呼吸管理方面给予高流量吸氧(FiO2:40%,流速 45L/min,温度为34℃)、雾化吸入、体位引流、翻身拍背等措施,使SPO2维持在95%左右;循环管理方面给予补液、输血,纠正休克,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mmHg以上;同时抑酸护胃、护肝,防止消化道进一步出血。
应对处理
对于这样一名急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医护人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预防其传染性呢?无非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
由于登革热是蚊媒传播疾病,不会人传人,所以即使将患者进行了单间隔离,但是倘若叮咬她的蚊虫飞到外面又叮咬了其他人就会导致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故而防蚊隔离是关键。怎样做到防蚊隔离?
笔者科室也是绞尽脑汁,采取了以下措施:
先灭蚊,电话相关专业团队将单间隔离病房进行蚊虫消杀,沉降两小时以上,再开窗通风,待药物气味消散后将患者转运至单间隔离病房。
再驱蚊,患者床头插电蚊香一个并悬挂蚊帐,防止窗外飞来的蚊虫接触患者。
经过近6天的治疗护理,患者循环稳定,各项器官功能明显好转,基本能自理。解除隔离转感染科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倾向传染病,其预后通常良好,治疗方面基本是对症支持治疗,护理重点要做到防蚊隔离。
参考文献:
[1]尤冬敏,陈素绸.优质护理干预在登革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4):3457-3458.
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作者: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蒋志华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