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给了医生“一双慧眼”
超声波机是目前医院临床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医疗仪器,它的“家族”品种较多:分别有A超、B超以及妇产科用的“阴超”等等。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医用设备?还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请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丁罡医生团队的副主任医师姚峪岚为我们作一一介绍。
众所周知,超声波是仿生学的产物。1793年夏天,意大利科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发现了蝙蝠在黑暗的山洞中飞行,并不依赖眼睛看,而是依靠耳朵“听”,由此揭开了超声波的神秘面纱。
01、超声波的由来
人类听觉范围的声波频率为20Hz~20kHz,低于20Hz的为次声波,高于20kHz的为超声波。医用超声诊断仪利用的是1~20MHz的声波。除了著名的蝙蝠,很多动物都能听到超声:狗能听见上至35kHz的声音,猫比狗能听到的频率更高,而老鼠能听到高达100kHz的超声。海豚发出的声波高达150kHz。
而动物的特异功能,启发了人们。人们尝试制造超声。而一战以前,产生超声的方法不多。
焦耳在1847年发现磁致伸缩效应,居里兄弟在1880年发现压电效应。1925年超声干涉仪发明。1927年,美国科学家Robert Williams Wood和Alfred Lee Loomis共同开发了高强度超声。超声技术开启了广泛应用的序幕。
人类制造超声波,并用于实际,也是从一战以后。超声最初应用在探测,水下声呐用于探测潜水艇。而在医学中的应用,是在二战以后。在超声波经探头发射,穿过身体组织(超声可以穿透水,对于较实的组织发生折射、散射、衰减,而遇到空气则完全反射不能穿透),然后反射回来,由于超声经由不同密度的组织,产生不同的折射衰减,反射回的超声强度不同,由超声探头接收,处理后形成图像为以灰度显现的黑白图像。医生根据黑白的超声图像,判断患者病情。
02、超声波的应用
由于超声遇到气体,就会很快衰减。所以超声不能在空气内进行探测。
由于肺部含气量大,无法用超声观察,但是当胸腔有积液,则可以观察到“液性暗区”。同理,为了避免探头和身体之间存在空气导致超声衰竭无法探测回波,所以超声检查时,一定需要在探头上涂抹像浆糊一样的耦合剂,使超声探头和身体之间没有空气,这样超声能够顺利进入身体进行探测。目前重症医生利用超声在肺内穿行产生的不同伪影,也可以为临床提供病情信息。
超声由最初的一维的波的显示,到现在回收的波经过计算机计算形成二维的图像显示(B超),也有利用多普勒效应设计的超声可以检查血管流速流量的D超(多普勒超声),近期甚至出现了三维的图像。
03、超声波的发展
除了常规的超声探头,在体表进行检查,现在也有将超声和内镜结合起来,如食道超声,胃超声,以协助医生进行更多部位的检查,超声在医学诊断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多,机器也从原来笨重的大机器图像也并不清晰,到目前功能强大,图像清晰,机器体积也越来越小,甚至有的超声可以放在口袋里携带,称为“口袋超声”。
超声在医疗诊断方面运用越来越广,加之其便携,无创,可以说,超声技术给了医生一双“慧眼”。
关于丁罡肿瘤医生团队
丁罡肿瘤医生团队由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局第11届“银蛇奖”获得者、上海市卫健委重点专科肿瘤学科带头人丁罡教授领衔,带领了一群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精英团队,团队有全职肿瘤专科医护人员65人。团队现有20位医生,1位博士生导师,1位硕士生导师、2位主任医师及7位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占比90%。创建的肿瘤多学科会诊平台汇聚上海市三甲医院会诊肿瘤专家400余人。
肿瘤科主要开展包含肿瘤的预防、早筛、影像、病理、手术、放疗、内科、微创介入、重症、心理、中医、康复护理、营养、临床试验和康复。专注于难治性实体肿瘤、复发转移多学科综合诊治的临床转化研究,在突破临床治疗难点方面卓有建树。
团队首创的“5H肿瘤服务模式”荣获2018年上海医疗服务品牌;建立的国内肿瘤一站式全程全周期个性化服务,2019年通过国家药监局检查被批准为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单位;创建中国高品质肿瘤服务创新平台,成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肿瘤医协体中心;并荣获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中国品牌医生团队”;“2022年度中国品牌专科”;2022年度“中国十大卓越医生集团”;科室先后获得国家级、市局课题共6项,期间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 15篇,参加各级大会交流30余次。
医疗审核
姚峪岚
丁罡肿瘤医生团队副主任医师
编辑:沈楚凡
供稿:姚峪岚
审核:蒲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