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精锋®机器人助力3000公里超远程手术
文章来源:精锋医疗;编辑:章雨晴
转载要求:请在文首标明文章来源,可直接转载
MedRobot
据MedRobot了解,2023年8月31日,在国产精锋®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团队李宏召教授主刀,在北京和海南两地之间成功完成了一台远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修复成型手术。MedRobot转载公众号消息供读者参考。
新闻概要
2023年8月31日,经过严格而充分的技术论证、动物实验以及科研伦理论证,在国产精锋®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院士团队李宏召教授主刀,在北京和海南两地之间成功完成了一台远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修复成型手术。该例手术跨越山海直线距离近3000公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位于海南三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远程实施。不仅展现了国产精锋®机器人的优异性能和广阔应用前景,也为未来远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病例简介
本次手术的患者是一位青年男性,因“运动后出现右侧腰痛4月余”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入院后确诊为先天性下腔静脉后右侧输尿管畸形,右侧输尿管由于长期受到下腔静脉的压迫出现了严重积水。该疾病是因患者生理结构先天异常导致,如不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病情将继续发展,导致右侧肾脏功能损伤甚至丧失。
游离输尿管
离段裁剪输尿管
输尿管重建成形
经过医生团队论证和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例手术决定执行远程精锋®机器人辅助下腔静脉后输尿管修复成型术,由总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李宏召教授在北京主刀,海南三亚现场则由总医院微创专家高宇教授及海南医院刘启明教授一起全程协助保障。 而对于本次远程机器人手术来说,由于患者的右侧输尿管从下腔静脉后方跨过,术中需将输尿管从下腔静脉后方完全游离,手术过程一旦出现网络延迟、机械故障等意外,都将有可能损伤下腔静脉导致大出血的严重后果。而且最后需要将离断的输尿管进行端端吻合,这种精细的操作对设备的稳定、机械臂的精确、器械的灵活、网络的稳定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宏召教授随即进行游离、切割、缝合等操作。最终手术顺利完成,全程超远程操作仅耗时1小时,出血不到3ml。整个手术过程没有出现信号卡顿,主刀和助手交流通畅,配合良好。
精锋医疗与解放军总医院
张旭院士在介绍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作为远程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改善我国各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自然灾害等急需远程救治的环境下,远程手术可以使得病患及时得到救治。本次远程手术过程中,张旭院士现场指导,并给医院医务人员讲解远程手术情况,表示远程医疗的开展,打破时空限制,是降低伤员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精锋医疗®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顶级医院共同探索医工交叉合作的创新突破。当前已累计完成从北京到深圳以及从北京到海南的逾100例精锋®多孔机器人远程动物手术试验,分别跨越2500公里和3000公里,整体延时(包括网络传输延时、主从控制延时和图像编解码延时三者在内)都控制在最小化,手术顺利高效完成。
精锋®远程手术系统具备低延时和高保障的双重优势,用以确保远程手术中“手-眼协调”的一致性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针对远程手术中的技术可靠性和手术隐私性等顾虑和风险,精锋®远程手术系统采用“多网融合”、“加密传输”、“双台控制”等多种策略来保障远程手术的顺利开展。 远程手术不仅是医疗技术的创新,也是医疗服务的变革。它可以打破地域、时间、资源等限制,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专家的诊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远程手术还可以促进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发展,让更多的医生和学者分享和交流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精锋医疗®作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发商,一直致力于为临床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机器人手术解决方案。精锋医疗®不仅拥有自主研发的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还开发了远程手术系统,实现了超远程手术的技术突破。今后继续与国内外优秀的医院和专家合作,探索更多的远程手术应用场景和模式,为推动远程医疗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精锋医疗®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