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大批基层医生执行新规
01、今日起执行!多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调整
近日,河南省医疗保障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完善居家服务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多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项目费用作出调整,自9月1日起执行。
根据《通知》,主要调整内容为:新增“上门服务费”项目,修订“家庭病床建床费”,取消“家庭巡诊”“围产保健访视”“传染病访视”“家庭病床巡诊”“出诊费”5个项目。
早在今年6月,河南省就印发了《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正式启动“试点”实施家庭病床服务。
根据文件,家庭病床服务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其他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可参与家庭病床服务,建床机构上门服务,采取“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
在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价格标准上,从试点地区中了解到,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征求意见价格分别是50次·人、46次·人、40次·人。同一天收费不超过3个计价单位。同时,家庭病床建床费每建床周期(不超过90天)内收取一次。
当地基层医务人员反馈,家庭病床服务这一新模式,不仅有利于辖区居民康复、护理等治疗,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同时也为医务人员增加一份收入途径。
02、7类患者纳入“家庭病床”试点服务对象
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哪些家庭病床服务?哪些项目可以增加经费收入?
按照计划,试点期间,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主要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且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患者,分别包括:
脑血管意外瘫痪需进行康复治疗的;
长期卧床并发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统感染或压力性损伤的;
需要长期吸氧或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严重慢性肺部疾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气胸等);
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合并肢端坏疽的;
骨折牵引固定且长期卧床的;
处于疾病终末期需支持治疗的;
符合住院指征的65岁以上合并多种慢性病需规律治疗、到医院就诊确有困难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上门服务费支付每周不超过2次。同一天对同一建床对象多次进行会诊的,会诊费按1次收取。
根据文件,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建立家庭病床的,医保基金按住院报销相关政策及待遇标准支付相应医疗费。
03、提供上门服务、家庭医生病床成为趋势
实际上,家庭病床服务、上门服务等项目,全国有多地已经开展。
1.上海
上海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家庭病床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和制定家庭病床服务细则的地区。在上海,2021年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年提供家庭病床服务8万张、服务80万人次,成为医疗机构住院床位的有力补充,大大缓解了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提升社区居民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政策层面,上海市1987年发布《上海市家庭病床实施办法》,2010年发布实施国内首个家庭病床地方标准《家庭病床服务规范》。2019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办法》,不断修订与完善。
拓展服务的内容, 由原来6个检查项目44个治疗项目增加至8大类64个项目,新增了适宜在家庭病床中开展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数十种、临终居家安宁疗护项目等;并依托互联网医院建设智慧家庭病床,提高家庭病床服务效能,探索与医养结合服务、安宁疗护服务、“互联网+”紧密整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并通过配置智慧医疗系统、物联网设备、远程互联网服务设备等,实现家庭病床移动管理、远程诊疗。
2.福建省
据福建省卫健委最近消息,今年福州新增46所医疗机构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自6月15日起,正式开放建床申请和服务。目前,全市家庭病床服务医疗机构达160所,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2所,覆盖率达87%。
家庭病床建床对象原则上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因疾病需要卧床或者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已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患者。
主要为以下九大类:
一是气管插管、鼻饲或者持续导尿,需要定期进行治疗或护理的患者。
二是压疮、造口、失禁、糖尿病足患者。
三是骨折后牵引或者固定需卧床治疗患者。
四是精神和运动发育异常或者残疾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儿童。
五是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者外伤术后适宜在家中康复治疗患者。
六是长期卧床需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七是恶性肿瘤晚期患者。
八是终末期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
九是需安宁疗护者。
3.广州市
中国首个智慧家庭病房2022年8月5日在广州启动,该病房打通了医院病房与患者家庭之间的最后“一堵墙”,实现了智慧居家医疗、居家护理和居家康复一体化,成为“没有围墙的医院”。
针对不同的慢性病患者群体,智慧家庭病房还配备了相应的康复辅助设备。如帕金森病患者可使用智能餐盒,记录吃饭时手部震颤频率、幅度,使用智能步态训练仪监测行走步态。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使用智能跑步机进行心肺功能康复训练,监测运动时的心率、血氧、消耗热量等体征数据,保障康复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智慧家庭病房的一端是家中的使用者,另一端则是在医院值班的医护人员。
在家中监测到的使用者体征数据,会同步上传到医院里的“虚拟病房”(即医院端的远程管理中心)。医护人员在“虚拟病房”,可随时查阅相关数据,对使用者状况进行远程管理。使用者一旦在家中发生摔倒等意外,人体移动传感设备就会自动感应,向在医院端的医护人员发出警报,通知其前来开展紧急救治,并同步通知家属。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大力推行“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家庭病床管理模式,居民通过享受一站式的全专结合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联系更加紧密。
来源 | 基层医声公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