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即时超声围术期应用手册——超声引导动静脉穿刺置管
超声引导动静脉穿刺置管
一、颈内静脉(IJV)穿刺置管
IJV穿刺置管术是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最常选择的途径,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可明显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IJV起始于颅底的颈静脉孔,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走行,共同包裹于颈动脉鞘内。右侧IJV和右侧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或无名静脉,然后汇入上腔静脉(图1)。
图 1
方法:选择高频线阵探头,患者头低仰卧位,头转向左侧,行右侧IJV穿刺。
1、定位
短轴平面(横截面):将线阵探头的中点标记横行放置在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的顶点处, marker指向患者内侧。可见IJV和颈总动脉的短轴切面,其中静脉血管壁薄,为椭圆形,无搏动,探头加压可将其压扁。动脉血管壁较厚、管腔较圆、可见搏动、加压不能压扁。亦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辅助鉴别(图2)。
图2 标记处为颈内静脉(IJV)、颈总动脉(CCA)、胸锁乳突肌(SCM)
长轴平面(纵切面):将探头纵向放置在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下端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上缘构成)的顶点处,marker指向患者头侧。调整探头直到清晰显示走行与探头方向平行的血管,其中无搏动的、血管壁薄且可被加压压扁的为颈内静脉。亦可获得IJV短轴平面图像后,旋转探头,获得长轴平面图像(图3)。
图3 探头未加压
探头加压后
2、无菌探头套包裹探头,穿刺区域常规消毒铺巾后,采用短轴平面外入路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当针接近静脉时,静脉前壁会被压缩;当针头进入静脉时压缩效果终止(同时血液吸入注射器)并且血管呈现其正常形状(图4~6)。平面外入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也是临床指南推荐的方法。
图4 短轴平面外技术
中位线辅助定位
图5 穿刺针回抽见静脉血,红色圈内可见针尖声影
图6 纵切面:导管置入后超声图像
二、腋静脉穿刺置管
胸壁段腋静脉置管具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穿刺部位平坦、面积大,便于清洁、换药及固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腋静脉位于胸部外上侧,是由贵要静脉和肱静脉汇合而成,从大圆肌外侧缘到第一肋骨外侧缘,在第一肋骨下方穿越锁骨中线后延续为锁骨下静脉。以胸小肌的上下缘为标志将腋静脉分为 3 段:近侧段、中间段、远侧段(图1)。
方法:选择高频线阵探头,体型偏胖者可选择低频凸阵探头。患者仰卧位,穿刺侧上肢放松,可适度外展。
短轴平面外法:将超声探头垂直锁骨方向放置于锁骨下区域,在锁骨中点外侧可获得腋动、静脉横截面(短轴面)图像,marker指向头侧(图2)。可通过超声多普勒频谱识别识别腋静脉或腋动脉(图3、4)。
图1、2
图3腋动脉多普勒频谱脉冲式,有明显峰值
图4 腋静脉的多普勒频谱血流信号连续,低速,且随呼吸而变化
长轴平面内法:将腋静脉短轴置于屏幕中央后,旋转探头,获得长轴面图像,可通过PW模式辨别(图5)。一般采用长轴平面内技术完成穿刺置管。
图5
三、外周静脉穿刺
前臂、肘窝和上臂是最常用的术中输液部位。
选用高频线阵探头,平面外法或平面内法。病人通常处于仰卧位,将手臂伸直外展,放置于稳固的台面。操作者坐在病人手臂侧,超声仪放置在操作区域对侧,操作者能直视屏幕,无需扭头或者转动身体。
皮肤消毒准备前,在拟行穿刺部位近心端扎压脉带,图像深度以1.5cm左右为宜,探头扫描整个静脉走行,排除静脉栓塞,找出最合适穿刺的位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