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老党员,入党几十年了,一直是为党工作,共产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具体的本职工作做好,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了就要做好,要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我觉得我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现代协和的诞生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步于伟大的时代,我们回到历史深处,重现历史场景,寻找的不仅是今天的渊源,更有明天的答案。
本期鎏金岁月·院史专栏让我们与协和一起见证历史的荣光
2017年3月27日下午,一位87岁的重病老人,拿起纸笔,勉力写下了一段文字。这是一篇给自己的讣告,全文202字,简述生平,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看淡生死的坦荡与从容。
因为病魔的摧残,老人的笔力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健,大小不一的字体、歪扭偏斜的笔迹,可以看出她写得是多么吃力,多么艰难。全文如下:
讣 告
王丽雅教授,女,1930年7.12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同年9月被分配到汉口协和医院放射科,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退休后接受照顾参加返聘工作,2014年完全脱离医教,工作共历时六十年。
王教授入党后终身目标:1、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2、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医师和人民教师。《不接受馈赠钱物...》
要求组织审查,如有错漏、失实可予修改,否则请按原文张贴,以告亲友同事同志们。
(2点后)王丽雅 2017.3.27
王丽雅教授自撰讣告(翻拍自电脑)
王丽雅教授
十几天后,这篇讣告的作者溘然长逝。她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原党委书记、放射科主任——王丽雅。
服从祖国需要 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
坤范女子中学初中部第十九届毕业合影 摄于1945年夏(第3排右5为王丽雅)
王丽雅出生在上海,自幼学习成绩优秀,1945年毕业于坤范女中,1949年考入同德医学院。三年后,又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继续读本科,学制五年。
寒窗苦读,1954年,王丽雅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
在校期间,王丽雅主动报名了为培养医学人才设置的高师班。进入高师班学习,意味着毕业后要服从组织分配,可能会离开家乡上海。常言道“故土难离”,问及缘由,王丽雅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年)我报名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看到父亲病得很厉害,医生能够帮助解决痛苦。我奶奶也是高血压病人,所以家人的病痛让我觉得做医生能够帮助他们治好他们的病。第二个原因是觉得自己是干部,团干,应该带头,应该服从祖国需要。”
一切为了患者 扎身协和精进医疗技术
王丽雅(右)与同学 摄于1950年代
1954年,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王丽雅服从组织分配,提着简单的行李,从上海来到武汉协和医院。
王丽雅教授手迹,讲述初入协和时医院的情况
王丽雅教授回忆——1954年9月来院时,医院只有现存的综合医技楼一栋为住院部(解放前建筑),沿街一个小楼为门诊部。病床100张,人员200+人。解放大道是一条泥巴路,马路对面是一排小平房,卖日用品。放射科门诊一台透视机,住院部一台200毫安机,4个医生,8个技术员。
(手记原文)
入职协和医院走上工作岗位 摄于1957年
彼时,一名放射科医生在对患者做检查时,需要穿上铅橡皮围裙,手上还要戴铅手套,眼睛也需要戴上铅玻璃眼镜,根据不同情况,甚至头上还要戴一个头盔,整体负重大概有十几斤。这样的负荷下长时间工作,就连身强力壮的男士都不是一件轻松活,更何况是像王丽雅这样身材瘦小的女士。但为了病人,她觉得理应如此,没有怨言。
王丽雅说:“我的思想就是觉得,我到工作岗位,人家能够做到的我一定能够做到,我也要做得更好。年轻人正是应该工作的时候,所以我不怕苦,我忍受得了,要对工作兢兢业业,业务上好好学习。”
当时,让年轻的王丽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颜晓琼的前辈,她年长王丽雅十岁。这位前辈不单专业性高,而且还教导她多做科研。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王丽雅在各方面都进步很快。1955年,王丽雅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王丽雅成为科室党支部书记。
勇担国家队使命 用脚步丈量非洲大地
今年是援非60周年。时光回到1968年,时年38岁的王丽雅带队前往阿尔及利亚,历时两年零九个月。当时,援阿医疗队分为三个医疗组,王丽雅是其中最大一组的组长,被分配到距离首都阿尔及尔300公里之外的马斯卡拉。在这个13人医疗组里,作为组长的王丽雅不仅要安排好组里成员的工作,还要处理好与当地医院的关系。
援非期间抱着痊愈小患者合影(右一)
医疗队成员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工作中,要克服的困难不少,一个医疗点的医生患病回国了,王丽雅就得在两个医疗点之间来回奔波。她笑称,这是用脚步丈量非洲大地。要想看到家中来信,所有人只能去大使馆排队,而且每个月只能去一次。每月仅有80块第纳尔的补贴,伙食由当地医院提供。
听党话跟党走 为医疗工作奉献终身
改革开放后,王丽雅担任了放射科主任一职,后成为院领导班子成员。1984年就任院党委书记。
王丽雅在工作中 摄于1979年
王丽雅待人亲切,在医院上至老教授,下至工人,都喜欢她。王丽雅后来说:“医院里的接触面很宽,职工有什么事情,随时都可以找我,到我家里来谈到夜里12点钟,是常有的事。”
对此,当时的老院长宋善俊回忆道:“改革开放时期,党委书记是放射科的王丽雅,她工作比较细致,态度也很温和,连职工生活上的事情都考虑的周全,帮助解决,职工都很感谢她。”
王丽雅与外国友人在一起(中) 摄于1987年
在王丽雅担任院党委书记时,与之合作最多、并肩作战的院长是黄选兆。后来,王丽雅如此回忆:“我的搭班院长是黄选兆,他是耳鼻喉科的主任,比我大两岁,我们年龄相近,想法接近,而且我们都有着同样的信念,那就是——对党忠诚,好党员,听党的话!”
在1987年5月5日的《光明日报》一版头条上的《武汉协和医院尽心尽力为患者解决治疗难检查难住院难》的新闻稿里,记录下时任院党委书记的王丽雅与院长黄选兆的务实举措:
欣闻武汉协和医院被评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日前,我们到该院进行采访,遇到院长黄选兆教授,他向我们致歉说“对不起,我今天上门诊,不能陪同。”看着排队等候的患者,我们只好打消采访院长的念头。
据门诊部主任介绍,在全院120多位副教授以上的高级医护人员中,有2/3以上的人坚持到门诊第一线为患者服务,党委书记和两位副院长分别是CT、肠胃和血液病专家,他们也和院长一样,坚持排班上门诊。
新闻稿里所写的那位来自CT(放射科)的专家,正是时任党委书记的王丽雅。
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怎么切实去改革?王丽雅书记与黄选兆院长一直在思索。某天,王丽雅对黄选兆说:“怎么改革不能老是关在家里想,南边改革方面走在前面一点,不如我们往南方走,出去看一看。”
就这样,他们一路向南,考察了汕头和深圳两地。考察结束之后,医院的改革步伐迅速加快。标志性的一步,就是打破了原有院区范围,在当年的范湖附近买下了一块地。
2002年,在这块地上建起了现在的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病逝前一年,王丽雅对自己的一生如此总结。“我是一个老党员,入党几十年了,一直是为党工作,共产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具体的本职工作做好,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了就要做好,要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我觉得我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整理撰写:张玮
编辑制作:彭锦弦
审校:张玮 聂文闻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