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一附院心血管病团队研究成果亮相国际学术舞台
北京时间8月28日,为期4天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3年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落下帷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及心血管内科团队的研究成果同时亮相该国际学术盛会。
“西交术式”亮相国际学术舞台
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提出并命名的“西交术式(XJ-procedure)”亮相该国际学术盛会,引起广泛关注。 郑幸龙医生代表团队进行相关报告。 这是“西安交大”首次作为医学名词亮相心血管领域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展示了西安交通大学在心血管领域优秀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未来心血管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大动脉疾病,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传统夹层手术的血管吻合方法通常为:先连续缝合主动脉近端和人工血管(continuous aortic root suture,CRAS),然后间断水平褥式缝合一圈以加固冠状动脉开口上方的吻合口。但此种缝合方式存在术后吻合口出血、残留假腔和主动脉瓣反流等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闫炀教授团队独具匠心,提出了一种“主动脉根部强化伴外翻内置技术”的改良血管吻合手术技巧,将其命名为“西交术式(XJ-procedure)”。该术式分为主动脉根部加固(改良三明治)和间断根部吻合,术者先将1.5-2厘米宽的牛心包补片和人工血管片分别置于主动脉根部内外壁上,连续缝合一圈;接着外翻人工血管约15毫米,使用二尖瓣换瓣线以及硬垫片间断缝合加固过的主动脉全层;最后,将外翻部分和主动脉再连续缝合一圈,以达到减轻吻合口张力,尽量保持内壁光滑,最终完成消除假腔、加固主动脉根部组织的目的。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西交术式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24小时的胸腔引流量,且不增加术后30天的死亡率。同时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接受西交手术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主动脉根部残余夹层的概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方式,且没有任何一名患者出现吻合口假动脉瘤的情况。此外,与传统术式相比,西交术式在进行加固后,采用换瓣线以及硬垫片间断缝合的方法,对主动脉根部和人工血管进行吻合,具有操作简便、不易出血、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出血,更有利于年轻医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复杂的主动脉根部手术。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学术盛会之一。会上,多国同行对西交术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与郑幸龙医生进行深入探讨。这种国际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推动西交术式的发展和推广,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团队带来更多的合作与展示机会,也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治疗的选择和希望。同时,评价该术式的研究者发起的注册临床试验成果全文“ Grafts Eversion and Built-in Technique (XJ-Procedure) for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Surgery”将于近期发表在知名期刊AIT。
随着西交术式在国际学术界的成功展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闫炀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心血管医学的创新和进步。同时由该院心血管外科作为研究者发起的题为“进一步评价西交术式(XJ-procedure)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全国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ADVANCED-XJ-Ⅱ 研究》”项目将于近期启动,分中心持续招募中,有意加入者可直接联系项目PI(闫炀,yangyan3@xjtu.edu.cn),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团队,共同携手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心血管领域的医学进步贡献力量。
心内科牟建军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亮相心血管领域顶级学术会议
在本次ESC 2023年会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团队汪洋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在“Peripheral 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外周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专场进行口头发言(Early-Lif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Trajectories and Vascular Aging in Midlife: A 3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该原创性研究成果也发表于高血压领域顶刊《Hypertension》上。
血管老化,即血管的退行性变化,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是血管老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从中年时期开始血管老化更加明显。个体早期并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CVRF)如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heart rate,HR)升高等对于远期血管老化有显著作用。与在单个时间点评估的CVRF相比,从儿童期到成年期持续追踪的CVRF更能预测成人心血管疾病风险。 基于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牟建军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开始保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收缩压(SBP)、身体质量指数(BMI)和心率(HR)轨迹与中年期血管老化的风险增高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暴露于更多上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受访者,其中年期血管老化的发生风险越高。以上结果提示从儿童时期持续监测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能是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高危个体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深入认识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血管老化的关系及其探寻早期防控、减少远期心血管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高血压一直是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基于该团队既往建立的长期高血压随访队列——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团队对来自中国陕西汉中三个城镇的26个农村地区的近5000名6-18岁中小学生队列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2005年、2013年、2017年和2023年对该队列进行了7次随访,随访时间长达36年。基于该研究队列,研究团队近来在2018 JASN,2022 EClinicalMedicine, 2022 Hypertension, 2023 Hypertension 等专业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
来 源:心血管外科 心血管内科 编 辑:王美英 责任编辑:庞 亮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