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专访】扎根基层,迎难而上,她用“30年”见证病理的沧海桑田
2023年8月6日,我们有幸在“第二届瑞金病理高级研修班”期间采访了山西省垣曲县人民医院病理科白金梅主任。
作为一名坚守基层30余年的病理“老兵”,历经艰苦,最后获得大家的认可,白主任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病理之路。
30年前的基层病理科是什么样子?
1988年,我毕业于晋中卫校检验班,被分配到垣曲县第二人民医院。1993年调入垣曲县人民医院,老院长说“医院没有病理科,你去学病理吧!”
那年我25岁,30年转瞬即逝,今年已经55岁了~
那时候病理医生很少,山西可能就一百多人,差不多都认识。学习资料也很少,就一本《实用外科病理学》。所以很想参加省里的年会,院长说“你连自己的工资都挣不回来,还要花钱去开会,这不可能!”等后来院长同意出去开会,是多年以后过了中级职称之后的事了。
那时经济落后,病人做完手术,做病理还需几十块钱,直接就不做了,基层临床医生对病理了解得也不多,所以标本很少,我在医院就是个“小透明”。
每次临床找我,电话开口就问“你上班没?”在他们眼里我都不用上班,实际上我白天晚上都在医院。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医院和病人都更重视病理,又受了肿瘤用药、医院等级评审等因素的影响,病理才慢慢走进大众视野。
一个人在基层,没有学习途径,能谈谈您的成长经历吗?
1993~1994:起步入门
1994年我到山西省肿瘤医院进修。刚见面,主任问我学的什么专业,听说是检验,主任给我列了个书单,先买书看半个月组织学和胚胎学,再看半个月病理学,然后开始学习记录、取材。
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病理的艰难,和检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考虑到回去要独自创建科室,真是压力山大。
13个月里,白天取材、干活,晚上看书、看片,就没有11点前休息,节假日也在科里。
那时没有电脑,更没有多头显微镜,只看书上的描述很抽象。遇到特殊形态时,老师会说“小白,你过来看一下,这是个XX”。等到老师发完报告,我再拿片子来细细琢磨。我也会前一天预诊断下所有片子,用铅笔记着,等第二天老师出了报告再核对,不懂的再去查书或者请教。
有老师答疑解惑,进修的时光很快乐,虽然辛苦,但是没有压力。
1994~2003:摸爬滚打
进修结束,回到医院筹建了病理科。虽说是一个科室,但只有一间始建于60年代,不足二十平,青砖泥瓦,漏风漏雨的土屋。水泥面的工作台,手摇式切片机,一个电烤箱,一台显微镜……省里专家来医院看到都感慨:环境如此简陋,真不容易啊!
那个年代基层医院医生对病理认识较少,主观性较强,做完手术的标本,看一下感觉没事就扔掉,怀疑有问题才送病理,标本非常少。
因为进修时看到的都是肿瘤,县医院里好多良性的反而不认识,这就很难。我骑车去找兄弟单位的老师求助,短时间可以,时间长了就不好意思去了,实在不行就让患者到上级医院会诊。
艰苦的环境,让我珍惜每一份标本!我告诫自己,可以挣不够自己的工资,但一定保证结果准确。
记得96年左右诊断过一例早期胃癌的病例,当时得到了省级医院的充分肯定,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这是最艰苦的十年,幸运的是坚持下来了!
2003~2013:稳步提升
2003年,从市中心医院主任口中得知每周三晚上中国病理网上都有专业课,我立即就买了电脑。
2007年,单位聘用了一位技术员,我教她制片技术,登记、记录、收标本、整理资料等,后来还开展了液基细胞学、免疫组化等工作,一直跟到我合作到现在。
2009年,我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学习20天,回来开展了免疫组化,当时因为临床和的接受度以及费用等问题,被迫停掉了。
我们建议做个胃癌免疫组化,临床觉得病理科“真黑”,光病理就要一千多块钱!
有时候内科送的胸腹水查见癌细胞,我们建议做免疫组化查原发灶,回复常常是:已经转移了,没有价值~
历经前期的十年磨练,这十年和临床医生沟通顺利了。有了电脑网络,视野也打开了,诊断结果开始逐步得到本院医生和院领导的认可,会同意我参加省里的年会。
2013~2023:快速成长
“实践证明: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发展的速度!”
2014年正月十四,我们搬到新院区,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冰天雪地的天气里我热血沸腾。可喜的是,停了几年的免疫组化可以做了。因为化疗需要,临床主动要求做免疫组化,误会至此消散。很庆幸自己提前学习和储备了相关知识。
2016年,我们引进了一个临床小姑娘跟我学习病理。后来18年送她去进修,今年已经过了中级,我很欣慰。
也是那时候,我开始听王朝夫老师讲课,意识到之前的思路有些狭窄,听他的分析和总结,思路上逐渐开阔起来,到现在我还是每周听王老师“三甲病理现场”的课程。
2019年6月,为了开展冰冻,51岁的我申请去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半年,由于超龄走的特批,期间收获也非常大。这年考副高报名找院长签字时,院长很感慨我在医院都工作这么多年了!考试顺利通过后,也得到了院长和同事们的重视。
2020年初疫情来袭,标本很少,空下来的时间正好可以“疯狂”学习。
同年4月,正式开展术中冰冻,现在外院的冰冻和免疫组化也送到我们这里做。
“金标准”背后是巨大的责任,您是如何处理这种压力的?
都说病理是“金标准”,其实病理也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一剑斩杀病魔,错误的一剑也可能杀死“队友”。
从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这条路的艰难,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上了贼船了!”几十年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遇到疑难或者陌生病例,晚上会一直想,压力大到整晚睡不着。一般我会去书上找典型图片比对,然后核实临床资料。
有时候一个诊断发不出报告,或者感觉不太合适,或者只有思路,没十足把握,会建议病人拿出去会诊,回来再和自己的诊断对比。每一个疑难病例,都是一次提升。
我有个习惯,出去开会喜欢带上平时有疑问的片子,会议上找专家看看,一起琢磨琢磨,想办法弄明白;有时候出去办事,也会去当地病理科看看,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经历无价,三十多年,在学习中慢慢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现在没有以前那种煎熬了。
病理知识面广、更新快,身为基层大病理,您是怎么面对的?
病理的发展确实越来越快,比如第四版WHO还没弄清楚,第五版就来了,各个亚专科的知识也是在飞速更新。所以病理人只有一条路——自己不断主动去学习。
近些年,尤其是疫情以来,随着网上学习越来越多,自己水平也在提高,逐步获得临床的信赖,感觉还是不错的。
不过随着学习的深入,心理上越觉得“累”。就像王朝夫老师说的“三年学个大医生,十年学个怕医生”,知道的越多,看到的陷阱越多,越能体会其中的“高风险”,所以只能拼命学习,防止掉进陷阱里。
像以前没有免疫组化,看着是个恶性就可以发报告了。现在做免疫组化,结果出来和预期诊断不一样,就得去搞清楚,比如查资料、问临床,补做组化、会诊等等,总要解开这个谜。这关乎诊断,有些还决定着临床用药,这个过程很累很累。
以前病理走在临床前面还好,现在临床发展也很快,各种手术、穿刺标本都陆续送过来,这就要求提前储备相关知识,不然肯定应付不了。
所以这几年我很多周末都不出门,就是在家听课。病理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事业,我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30年的基层工作,您有哪些期待的?
期待有很多,就是实施起来比较难。有一个考虑了很久,就是我们这种病理量很少的小县城,如果能成立区域病理中心可能会比较好,就像浙江宁波病理中心。
我们全县19万人,一年五千多例标本,分三家病理科,人手和资源都很有限。如果能整合集中,诊断服务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可以提升的。
从细节上看,像免疫组化试剂就不容易过期失效,联合采购也有机会拿到更低的价格。
从人员上看,七八个人,可以分亚专科,遇到疑难病例,互相讨论可以降低漏诊率、误诊率。
冰冻也可以搞得更好,其他一些像分子诊断等也可以考虑开展。
像我们18年开展的皮屑标本显微镜检查,收费很低,但是病人受益很大;还有像季节性流感,明确病原体,才能针对性用药,减少药物性损伤和资源浪费,并减轻患者(尤其幼儿)痛苦。
习主席提出:只有精准诊断,才能精准治疗。所以我们发展空间很大,希望能逐步实现。
最后我认为国外医院病理和检验科在一起,组成中心实验室,结合检验数据结果的病理诊断可能更准确,对临床也会更有利。
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您有什么经验分享的?
这个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我爱人就抱怨我牺牲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全都用在工作中了。孩子看到我这么忙,也不肯学医。
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早晚跑跑步、打打羽毛球,缓解下颈肩和腰部疲劳。可能是老了,长期坐着吃不消,腰椎受不了。
平时朋友不多,别人找你去玩,叫你几次都没有时间,后面就不喊你了。有时候闲下来会发现自己没有朋友,有些孤独。只有他们到医院找我帮忙,或者特意找他们时,才会聊一会。
这几年好多的同学都退休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还在工作和学习也挺好的,累点,但是很快乐。
我应该是60岁退休,再过两年57岁就让科里年轻人担任科主任,我辅助她们。
基层医院病理科一两个人很难,后面她们面临的压力也会很大。所以年轻的病理医生更应该努力,趁着年轻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早点学习。我相信新一代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分享下您收看三甲病理现场直播课的感受?
主要还是王老师,他把最难的东西给捋顺,并把重要内容提炼出来,理出诊断思路,跟着学习就特别容易掌握。从一个个病例开始,帮你理出思路,然后自己去琢磨,达到触类旁通。
尤其从2022年开始,王老师把各个系统都串一遍,这个非常好。目前讲了妇科、肺、乳腺、淋巴瘤、甲状腺等,最近刚开始讲泌尿系统。像淋巴瘤非常难,我们一年遇不到几个,跟着学习后,用王老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分析,基本能分清肿瘤与非肿瘤,是B系还是T系;年轻医生说,以前书上的有些内容看不懂,听过课后再看书时,能看懂了。
虽然标本少,但思路是很宽阔的。对于淋巴组织病变,我们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漏了或者耽误了,具体分型会建议去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来说,能达到这个程度,我觉得目前够了。当然,遇到疑难的会让病人去会诊,上级医院有更好的条件,辅助手段也更多。
像这种直播课学习,我们每周两次基本不落,遇到不懂的,周末会反复看回放。高强度、高效率学习提升也很明显,就是王老师说的“潜心、修炼、感悟、升华”。
作为即将退休的高级职称,您为什么来高级进修班?
平时从三甲病理现场直播课中,能感受到瑞金病理团队的强大力量。王朝夫主任知识渊博,带我们去认识那些特别复杂的病例的诊断过程,并给出正确“套路”。好多次为了准备课件,他早上五点钟就到科里了,然后在直播中抽丝剥茧,帮我们梳理诊断思路,令我佩服。
王老师对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小时候老师教初中学生一样,只怕我们学不会,他会想尽办法教我们学习!
一次次讲课、病例分享,能体会到瑞金病理的敬业精神和卓越态度。他们追求的是,在现有医学水平下,尽己所能往前多走一步。用客观依据证实诊断,有些病例是WHO里没有的,有些是纠正书本中的不正确。
正是这种一次次的发现、总结、归纳、经验传授,最终让这些知识沉淀下来。随着大家在各自诊断时应用,也就一点点的推动着病理前进。
有人说这样“很卷”,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呢?这种朴素的情怀,是医学本质的回归,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时消息”,“学习永远在路上”。
像我从山西过来一趟挺不容易,对基层医院来说费用不小,不过现在院长批的很爽快,非常支持学习。
去年看到衡道发的“瑞金病理高级研修班”通知,有整整一周的高质量授课,我立即给医院申请参加,预订了机票。不过因为突发疫情严重,院长专门打电话让我退票,留守医院待命,有点遗憾。今年能来这里,非常开心。
这是我退休前的一个愿望、一份念想,回去后会把工作做得更好、更精准一些。希望能把这种精神传给下一代年轻人,一直传播下去。
三十年好似弹指一挥,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成就了社会!致敬每一位坚守的病理人,有你,世界更美好!
END
设计:鹏飞
编辑:小约翰
本公众号发布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衡道医学病理诊断中心及相关版权方所有,内容仅供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