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如何遏制胃病恶变?干细胞治疗胃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2023-08-31 18:00   茵冠生物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自身体内干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活力会逐渐下降,当细胞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细胞衰老病变的速度,疾病也随着而来。

很多人曾经或正在体验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经历,但最后或是不以为意,或是分身乏术,或是讳疾忌医,导致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不治之症。其中最让人闻之色变的莫过于胃癌。

我国是胃癌高发大国。据WHO公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年新发病例48万,死亡人数为37万,相当于每天有1300多人被确诊,超1000人死亡,约8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35.1%。

相当大的原因就是不重视胃病不适错失了最佳诊治时机。

其实大多数胃癌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其中,萎缩性胃炎是“胃病”恶变的温床。目前临床上多认为萎缩性胃炎不能逆转(也有说轻症可逆),且伴随癌变可能,同时目前尚无直接药物能够预防其癌变。因此,在非萎缩性胃炎阶段及萎缩性胃炎的早期阶段进行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胃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胃酸增高的患者,使用胃酸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但药物治疗通常以改善症状为目的,往往都治标不治本,复发率高,患者需长期服药。

因此科学家也在积极探索科学界一直在积极寻找能够逆转胃病进展的有效治疗手段。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免疫调节、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可诱导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或能够起到抗炎及促进患者胃黏膜组织细胞再生的作用,因此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一种新颖的胃病治疗手段。
2019年,国内开展一项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研究试验,试验对象为25例慢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49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嗳气、乏力及食欲不振等。

对这 25 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其胃黏膜存在轻度的炎性病变,病变位置直达胃粘膜腺体深部,胃黏膜层变薄,且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异型增生的情况。(小编:还记得前面提到的胃癌的发展规律吗?异型增生是罹患胃癌前的主要病变特征。)

研究团队对这25例患者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每隔一天对患者进行一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静脉输注,每次静脉输注剂量为6x10^7,每个疗程进行两次静脉输注。

在研究后期,2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上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反酸、厌食等)。在这 25 例患者中,研究效果为治愈的患者有10例,为有效的患者有13例,总有效率为92%。

治疗后,对治疗效果为治愈和有效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胃黏膜上皮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基本消失。

这次研究的结果说明,用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

我们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本身存在着干细胞,它们或者产生新的干细胞,或者按一定的程序分化,形成新的功能细胞,从而使组织和器官保持生长和衰退的动态平衡。比如胃干细胞,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衰老或损伤后,能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进行补充,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稳态,促进在胃黏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复。

但随着年龄增加,我们自身体内干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活力会逐渐下降,当细胞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细胞衰老病变的速度,疾病也随着而来。由此人们可以利用外源性的干细胞及干细胞衍生物,从细胞根源去干预传统医学方法难以逆转的胃病以及其他组织器官损伤性疾病。期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疗法能够早日为遭受胃病折磨的病人带来实质性获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萎缩性胃炎,药物治疗,异型增生,干细胞,胃黏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