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看“模仿就是创新”
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的原研厂家是勃林格殷格翰,最早于1986年08月在英国批准上市,1993年9月被FDA批准上市,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可必特(ATROVENT)。
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已经被纳入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甲类品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 年修订版)》推荐用药。
据米内网数据,2021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销售额超过8亿元。
勃林格殷格翰2019年前长期占据市场近80%的份额,但数据逐年下降,直到2021年出现百家争鸣的状态。从2022年H1的数据可以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显,勃林格药物的占比下降至50%以下。
据米内网数据,目前国内已有13家企业拥有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的生产批文,其中,江苏康缘药业、四川普锐特医药、河北仁合益康药业等11家国内企业均以仿制4类获批,且视同过评。此外,还有湖南华纳大药厂、江苏长泰药业、立生医药(苏州)等9家企业报产在审。
笔者感触:
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是一个老药,比许多读书的年纪都大。从终端销售的市场份额来看,没有药改、价改的政策督进,到2030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医改对医药产业的蹬踏动作,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产业革命。否则,强者恒强是用尽了所有伎俩,医改是对强者不必要的强势和强权进行决心上的削弱。
特别是市场销售方面,采取三个方法:削减可用于营销的资金量;削减流通价格垄断的机制;打击临床返利模式的行为。药改、集采以前,一些企业在走路。药改、集采以后,更多企业跑起来,极少数企业跑路。
在创新的大好局面下,一些本来不正经做药的企业,也有模仿机会。甚至可讨论中西药结合了。模仿就是创新。不会走,哪能跑?前有照,后有靠。药改、集采之下,大道至简。说废话没有用。坚持在场上,就还有机会。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这是集采适用的一个优势。对集采药品,不是一两家企业就能供应、经营全国。从药企视角看,别人在模仿什么、创新什么,集采在规划什么、瞄准什么。从药企视角,就应该考虑是否纳入研产销计划。企业做好区域经营,是基本诉求。
感谢药春秋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