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风采】赵志新:让台州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 @路桥入院管理中心 还有空床位吗?我这边有个脑外伤的患者想转过去。”此时已是晚上9:30,神经外科康复转诊群里赵志新还在为病人转院的问题“操心”。
“病人有需求,我们就要及时满足。”
“每一场手术的考验都是一场‘艺术’的洗礼。”
“作为外科医生,应该做到技术和服务并存。仁心仁术,‘心’和‘术’应当做到相依相辅,缺一不可。”
这些话来自于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志新。一名刀尖上的“舞者”,一位在血管内的微创“刀锋战士”,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血管介入手术的“艺术工作者”。
今年中国医师节期间,他被评为“台州市优秀医师”。
2015年,随着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脑外科的专科发展面临困境。当代社会的加速运作,使得近年来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且发病极高。考虑到脑血管病介入诊治对台州百信的必要性,赵志新主动要求去省城进行为期6个月的脑血管介入技术专项学习。
“在省城学习期间,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大交班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拿出来的片子都是台州转过来的脑外科患者。交班的时候他们看着台州患者的片子就会对我说‘又是你们台州的’。”面对省城同行的打趣,赵志新感到十分羞愧,但更多的是无奈。那时,赵志新就给自己定了目标:让台州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学成归来后,经过临床操作和不断总结经验,由赵志新带领的脑血管病介入团队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依靠上级医院外请专家到如今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术量排名稳居全省前三。“为每一位来台州医院做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治疗,是我们一直努力方向。”赵志新说。
“脑血管疾病是与死神最接近的一种病种,一旦发病,时间就变得尤为宝贵。”早先年一次送病人去上级医院的路上,赵志新和急救车司机聊起来,司机说许多病人就是在运送的路上病情加重。一方面是时间的延误,另一方面是运输途中的颠簸加重了病情的变化。这几年,赵志新牵头打破科间壁垒,携同神经内科团队一起开展颈内动脉取栓术。同时他还积极帮助台州众多县市医院开展了脑血管介入治疗新技术,让当地医院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如情况紧急,哪怕来不了台州医院,前往当地的医院也一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赵志新耐心的为患者家属讲解病情
作为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首席医生兼科室脑血管病亚专科带头人,为了更好的发展亚专科,赵志新着力研究新技术新项目及重大疑难手术。近几年,他先后独立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介入治疗、颅内狭窄的介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的闭塞治疗等高新技术,也参与神经内科共同开展颈内动脉取栓治疗。
在钻研新技术的同时,赵志新也时常会换位思考,尽量满足患者需要。“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但对于许多老百姓来说脑血管疾病的手术费用还是比较高。”赵志新表示,我们应当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优化治疗方案,适度减少耗材使用,降低一部分费用来满足百姓需求,减轻患者负担。对于急诊外伤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手段,在病情加重之前尽早介入,避免进行开颅处理;还有开展复合手术,让开颅和介入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安全、更彻底的为患者解决问题。”
赵志新鼓励术后“第一次”下地行走的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首先应当一切为了患者,顾虑患者所顾虑的。脑血管病的爆发,对患者也好、对一个家也好都是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作为医生我们不但要在技术上减轻病人痛苦,服务上也是。仁心仁术,‘心’和‘术’应当做到相依相辅,缺一不可。”赵志新说。
供稿 | 孙叶一
编辑 | 叶 一
责编 | 方永乐
审核 | 吴践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