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护心人”朱晓刚
高考报考,改填了临床医学
1999年盛夏,湖北荆门屈岭,18岁的朱晓刚参加完高考,与家人商议决定将建筑学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首选。
临近填报志愿前的一个晚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饺子,其乐融融。此时,奶奶起身去了厨房取点调料。片刻之后,不见奶奶身影,一家人有点慌了。
在朱晓刚的记忆里,那天,电闪雷鸣,再次发现奶奶的时候,她已经倒在地上一动不动。紧急送医后,奶奶还是没有醒过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急性心梗。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朱晓刚决定,将高考志愿填报专业改为临床医学,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大学时期的朱晓刚
那一年,朱晓刚被武汉大学医学院录取,毕业后,一直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我的专业方向主要是冠心病和心脏介入,做的比较多的是冠脉介入、部分结构性心脏病、心血管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等。”朱晓刚说,对于心内科医生而言,面对的患者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时间就是生命。
朱晓刚在坐门诊
如今,在武汉市武昌医院心血管内科,朱晓刚已经是这里的骨干力量。每天,朱晓刚和同事时刻待岗。他笑着说,我们的团队是7x24小时坚守。无论多晚,无论在哪里,手机铃声响起,立马归队。
争分夺秒,只为托起“心”希望
从医多年来,对于朱晓刚来说,忙碌是一种常态,不过再累也值得。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总能在科室里和手术台上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此前,家住青山的袁婆婆,患有高血压、II型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疾病达20余年。在2017年,袁婆婆因急性心肌梗死到医院抢救,当时,老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段有80-95%的狭窄钙化,在LAD中段放入药物支架一枚。之后的5年,袁婆婆长期服用波立维等抗血栓等药物。2022年3月份,袁婆婆再次出现胸痛,反复发作,整晚无法入睡,被家人送到武汉市武昌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朱晓刚和同事王丽岳给患者做冠脉造影后发现老人的血管左回旋支(LCX)近端严重狭窄伴远端闭塞,右冠状动脉(RCA)全程弥漫性病变,近中段及远段有80%-90%的狭窄。王丽岳主任分析“患者冠脉病变重,多支多处血管狭窄伴钙化。根据体表心电图及冠脉结果,考虑引起症状发作的是右冠状动脉。需处理右冠状动脉。否则老人心绞痛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随后,王丽岳主任带领介入团队及科室人员及进行手术前的风险评估,提出最优手术方案。袁婆婆由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冠脉多支病变合并心力衰竭,病情十分危险,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抗凝、降糖、降压、护胃、利尿等治疗,还要营养心肌,改善循环,对症处置。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手术,袁婆婆钙化闭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且再也没有出现心绞痛的现象。
这样的抢救,这样的生死瞬间,对于朱晓刚和同事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家住武昌区杨园街的李奶奶今年已经79岁,想起去年因为反复室颤险些危及生命,仍心有余悸。
去年4月份,李奶奶在家中因发热头晕来到武汉市武昌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指数较高被收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进一步治疗。当晚凌晨1点,在病房的李奶奶身体突然开始抽搐,人也失去意识。值班医生发现李奶奶心电监测显示室速、室颤,便立即给予其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治疗,同时联系心血管内科团队紧急会诊。
朱晓刚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正常范围下应在440毫秒以内的QT间期,此时的李奶奶却长达660毫秒。通过询问得知李奶奶的子女以及孙辈也有相同或类似的晕厥、黑矇症状。朱晓刚结合李奶奶心电图和心电监测所记录的室速、室颤情况,发现其可能得了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长QT间期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
随后,朱晓刚及时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科室医护人员24小时守候在李奶奶身边,及时电击除颤终止室颤发作。但是李奶奶室速、室颤依然时不时发作。为防止李奶奶出现生命危险,王丽岳主任带领朱晓刚及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李奶奶进行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约40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李奶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平安返回病房。
朱晓刚和同事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近年来,为了能够更加及时地救治心梗患者,武汉市武昌医院胸痛中心开通了绿色通道,与多个科室统一制定了诊疗流程,实现患者“绕行急诊科、绕行CCU”,直达导管室,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今年6月份,朱晓刚和团队成员从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冠脉闭塞病变的时间仅用19分钟,成功救治一名急性心梗患者,远远优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再次刷新医院急性心梗的救治时间。
“我们希望每一位送来的患者,都能够康复出院!”朱晓刚说,从医以来,虽然没有统计过经过自己手术救治的患者究竟有多少,但是每次走进病房,看到患者身体逐渐恢复,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终身学习,更好地服务患者
医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为了造福更多的患者,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朱晓刚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他看来,医生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我们的专业上面,在我们的病人身上,还有大量时间和同行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朱晓刚说,终身学习对于医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作为医生,不要仅仅只追求单纯为病人治好病,更应该做到运用最好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手术、门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科室会议、学术交流发言......既然选择了医学,也要选择坚持。一直以来,朱晓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是医生,也是丈夫、爸爸、孩子。“内心还是有愧疚,有的时候答应好孩子、妻子、父母的事情,就很难兑现。”朱晓刚说,从医以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过,好在家人逐渐能理解。这也是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一大动力。“刚开始,家里人不理解,就觉得休息的时候就应该好好休息,后来,他们看到我们抢救成功的一些病例,还有看了一些医学题材的影视综艺节目后,也逐渐理解了医生行业的辛苦。”
当前,武汉市武昌医院正在以健康中国建设为主线,紧抓内生动力建设和专科品牌建设等,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心血管专科的发展,朱晓刚也有了新思考。
“我们希望未来在整个大的心内科专业情况下,形成若干个系列的亚专科,比如说高血压病、房颤、心衰、冠心病、心脏康复以及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我们希望把一些新的治疗理念给引入进来,从而提高我们的整体的医疗水平,同时也为我们脑血管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们还希望和神经内科强强联手,努力打造一个脑心同治的规范化诊疗体系,把这个模式能够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因为脑心同治的治疗模式而获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