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肱骨髁上骨性突起:你会认错吗?

2023-08-30 11:57   玖玖骨科

显示肱骨远段前内侧表面的髁上骨性突起(箭头)。体检局部可触及小的肿块,触痛,但神经血管无异常。5年前对侧因症状性髁上骨性突起而行手术切除。

肱骨髁上骨性突起:Struthers韧带 

影像表现

肱骨髁上突(Supracondylar process)又称为髁状突、滑车上突、上髁突、肱骨第三髁、肱骨下端钩状突等[1,3-5,7]。通常发生于肱骨下段前内侧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处[1,3,5,8,10,11],因为猴子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结构,可能为一返祖性骨性结构[5,11]。

重点

早在16世纪Coiter氏曾记载过有关人类及动物有肱骨髁上突的存在[3,9]。1841年Khox首次报道了肱骨髁上突在解剖学上的变化[4],1854年Struthers对肱骨髁上突的发育和变异作了大量的研究,并给予命名[1,3,5]。其发病率约占人类0.6%~2.7%[4],欧洲人发病率较高,约占1%~2%,日本人及黑人均少见,而我国属罕见变异。此差异是否与国人进化史更久远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3,5,11]。该变异男性多于女性,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多见,且多数发生在右侧[1,7,11]。有研究该畸形在上肢发育畸形的人群中更为常见[11]。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它的发生可能与:

(1)在胚胎期发育异常逐渐演变而成;

(2)肌肉韧带起止处骨质过分发育有关[8]。

在组织学上多为成熟骨质组成,有些区域由不规则骨小梁交织排列,间有血管纤维组织[1,11]。肱骨髁上突好发生于肱骨内上髁5~7cm处,呈鸟嘴状骨性突起,长约0.2~2cm,基底部较宽,尖部较细,小者呈锥状,长者呈弯曲的钩状,突起短者可垂直于骨干,长者尖端指向肘关节[1-3,7,8,10],髁上突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有一韧带相连,为旋前圆肌提供了一个额外的起点,此韧带称为Struthers韧带,韧带钙化或骨化后形成髁上孔[1-3,5-8,10,11]。

临床相关知识

白种人髁上骨性突起的发生率高于黑种人、美洲人和亚洲人。男性、左侧多见。髁上骨性突起伴随的临床症状各异,多为散发零星病例报道。正中神经卡压最常见,被命名为髁上骨性突起综合征,还可合并有桡侧和掌侧皮肤麻木、感觉异常。症状常在肘关节和前臂处于某一姿势时出现或加重。髁上骨性突起于其解剖部位可触及质硬肿块。可非手术治疗随访,也可手术治疗连同Struthers韧带、骨膜和骨突一并切除。

鉴别诊断

髁上骨性突起的鉴别诊断包括骨软骨瘤和骨化性肌炎,后者具有典型的影像特征,鉴别诊断并不困难。出现正中神经卡压时的鉴别诊断相对比较困难,因其症状和体征往往相似,电生理检查往往正常,卡压的部位各不相同。当症状与正中神经有关时,还应当想到其他病因如腕管综合征和旋前圆肌综合征。出现手指栓塞征象时应当注意高凝状态和血管损伤的可能,有垒球选手并有髁上骨性突起者出现此改变的报道。

教学要点

髁上骨性突起X线平片可以确立诊断。前臂轻度内旋前后位投照的照片上显示最佳。放射医师应当熟悉其相关的神经、动脉和肌肉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产生各种症状。MRI和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价这些异常,追寻相关病理因素。

图1 12岁女童肱骨前后位(A)和侧位(B)照片

45671693351916694

47741693351916751

显示肱骨远段前内侧表面的髁上骨性突起(箭头)。体检局部可触及小的肿块,触痛,但神经血管无异常。5年前对侧因症状性髁上骨性突起而行手术切除。

来源:肌骨影像学、医影侠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上骨性突起,神经卡压,肱骨髁,韧带,血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