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好久了,她们却拖家带口回到浙大妇院……
在浙大妇院,“常回家看看”这件事,总是在各个科室上演。最近,生殖内分泌科的刘爱霞主任医师就遇到了一位“老熟人”。
2023年8月底,我援疆回杭州的第一次门诊,来了一位二孩妈妈——我很快认出了她,是我的一位老病人小雅(化名),很早就出院了,今天找我的目的,也不是治疗。
说真的,看到她捧着一束花进来的时候,我有点意外,还问她是怎么知道我今天门诊的。她说,“我一直在关注你的门诊动态,看到今天有你的门诊,我就带着大儿子齐齐,小女儿朵朵来了。”孩子们的外婆也在一旁,看着他们脸上的温馨的笑容,也把我的回忆带回到了几年前。
2017年,29岁的小雅第一次来到我的门诊,要求通过“试管”助孕。当时她已经因为原发不孕3年,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及宫腔息肉,接受过宫腹腔镜下的手术治疗了,但是术后一年半的试孕,仍然没有成功。
我能够体会像小雅这样求子患者的心情,也非常想尽力帮助她实现心愿。经历第一次取卵-体外受精,小雅得到了3枚优质胚胎。
然而,移植了1枚鲜胚后,小雅并没有如愿怀孕;接着又用冻存的2枚8细胞胚胎移植,仍然没有成功。接连两次的失败,对于经历试管助孕的患者来说,接连失败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我们也积极地和小雅一起查找原因。
后续,我们给她在门诊进行了免疫检查、血栓前状态、内分泌状况等排查,后来查出她合并有“易栓症、不典型产科抗磷脂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免疫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这些可能是她之前“试管”失败的原因。
2018年10月,小雅开始了第二轮试管助孕治疗,这次取卵-体外受精获得了2枚优质胚胎。冻胚移植前,我们根据之前的检查结果,又给小雅进行了半年多的一系列对症干预治疗。
2019年8月,进行2枚冻胚移植之后8天,小雅查血HCG是 14 IU/L(感觉有希望),2天后查血HCG是 45 IU/L!
我还记得小雅当时拿到血检化验单时候的激动,前前后后经历了5年的不孕治疗,这次终于怀上了!
大家都知道,怀上了不代表就能健康地生下来,所以小雅因为前期的经历,这次怀孕之后她也非常焦虑。来门诊的时候总是心事重重,眉头紧锁。每次就诊快结束时,我发现当我看着她的眼睛或者拉着她的手,她就会默契地点点头,我知道那是我们在相互鼓励。
生殖科的患者复诊次数多,很多患者走到后面,都和自己的医生建立了非常深的信任,成为了“战友”。小心翼翼来到孕12周,小雅的早期筛查NT超声结果正常,意味着她在生殖科暂时毕业,进入到了下一个“产科站”。
2020年5月,小雅在孕39周时自然分娩了一个健康男婴,得到消息的那天,我也特别激动。对于生殖科医生来说,每次听到“生了!”的好消息,我都能感觉到如同患者家人的那份开心。
2022年3月初,就在我准备离开杭州去新疆进行医疗援助之前,小雅再次来到我的门诊,带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她说她已经怀孕50天了,而且这次还是自己怀上的!2022年4月,孕12周NT超声达标后,她再次顺利从生殖科进入产科,2022年9月,就在我援疆期间,她又自然分娩一个女婴。
如今我结束援疆工作回到杭州,再次见到小雅,她已是有着一儿一女的幸福妈妈,她脸上曾经的焦虑无助,也转为了笑颜如花。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来自“老战友”的问候,不止发生在生殖科。在产科,抱着娃来看医生的情景也是经常发生。
湖滨院区产四科的温洁副主任医师,是很多姐妹口中的“温姐姐”,经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她,也确实就像自家姐姐一样。就在前几天,好几位妈妈“拖家带口”,和老公、婆婆一起,带着娃来医院看她,送来花和感谢信。
这几位妈妈,都在温洁所建立的“产前咨询微信群”里,她们在这里和“温姐姐”交流情况,也像“家人”一样共同分享着为人母的特别经历。
其实最早建群,我也只是希望能把一些孕妇来不及出的报告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慢慢地,开始在群里对那些有高危的孕妇进行24小时血压情况、总胆汁酸报告和血糖的监测,同时也可以跟进她们的运动情况,早产宫缩情况等等;慢慢地,在群里的交流,又让她们更了解医院内部的就诊、检查流程,住院步骤,甚至细到住院房间的类型、费用等等。
虽然是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外的碎片时间,但是能帮助到她们,急她们所急,我觉得也很值得。不过实际情况是,后续需要回答的问题确实越来越多了,但是每逢节日,都会收到她们刷屏的祝福,想到她们还惦记着我和我们团队的医护,还是非常感动的。用真心换真心,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总让人心里充满暖意。
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背负着压力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日常却又温馨的瞬间,让大家感受到,生活里依然有许多信任,许多感恩,许多美好正在发生。
世界和我们爱着你。
终审:金 敏
监制:孙美燕
编辑:程 林
出品:浙大妇院宣传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