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道|妊娠合并心脏巨大占位剖宫产麻醉一例
本文由“临床麻醉学杂志”授权转载
妊娠合并心脏巨大占位剖宫产麻醉一例
于嘉诚1 张娟2 杨学林2 郝静2 孙玉娥2 马正良2 顾小萍2
1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孙玉娥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0871,82071229)
产妇,30岁,身高162 cm,体重64 kg,ASA Ⅳ级。因“停经31+1周,心慌胸闷7月余,发现心脏占位1个月”入院。患者自孕期即出现心慌胸闷,仅能耐受极少量日常活动,夜间需侧卧睡眠。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症状。1个月前于外院查出心房内巨大占位,既往有双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病史,现布地奈德粉雾剂每日两次吸入治疗。7年前曾因重度脊柱侧弯,于我院行脊柱后路V形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查体:HR 100次/分,BP 94/60 mmHg,双肺听诊可闻及痰鸣音。
心脏彩超示:左、右心房巨大占位团块(性质待定),左心房团块沿房间隔及心房壁分布,占据大部分左心房腔,面积约44.1 cm2,右心房团块与左心房团块连接,与房间隔分界不清,团块面积19.7 cm2。中度肺动脉高压(55 mmHg),二、三尖瓣中度反流。
CT胸部平扫示:两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两肺局限性肺气肿,心影增大,右前上纵膈区团块影。
现诊断为:晚孕(G2P1孕31+3周待产LOA)、心功能不全(WHO Ⅳ级;NYHA Ⅲ级)、心脏占位、中度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拟于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下行剖宫产术。
产妇入室时,面部潮红、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取头高脚低左倾位,听诊左肺可及明显痰鸣音。常规心电监测:HR 96次/分、BP 118/52 mmHg,RR 20次/分,SpO2 96%(吸氧5 L/min)。开放两条外周静脉通路,经面罩混合吸入氧气和0.002 5%一氧化氮,局麻下桡动脉穿刺测有创动脉压(IBP)121/58 mmHg。床旁经胸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结构及下腔静脉容量,提示左心房占位阻塞二尖瓣瓣口约1/3(保持患者入室体位),占位不随血流移动(图1)。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腰方肌外侧路阻滞,每侧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0 min后测阻滞平面T9—L1,切皮前静脉予艾司氯胺酮25 mg,间隔10 min追加10 mg艾司氯胺酮维持麻醉深度(患者全程可沟通)。第二次追加艾司氯胺酮后,患者HR 93次/分、IBP 146/89 mmHg、SpO2 100%。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予以放置沙袋,缓解腹腔压力突然降低。缩宫素10 U稀释后静脉缓慢滴注,根据产妇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调控缩宫素的输注速度,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1 mg静脉滴注。术中产妇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波动。HR 85~93次/分、SBP 124~146 mmHg、SpO2 99%~100%、水电酸碱平衡。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方案为芬太尼1 mg、昂丹司琼8 mg和地塞米松10 mg稀释至100 ml。手术时间40 min,术中补充钠钾钙镁葡萄糖注射液700 ml、生理盐水200 ml,失血量350 ml,尿量150 ml。新生儿体重1 720 g,出生后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别为8分、9分。术毕产妇清醒转入ICU病房。
术后第1天,产妇自诉夜间多梦,睡眠欠佳,仍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T9—L1平面仍有镇痛效果,无明显恶心、呕吐、头晕,四肢活动度良好。追溯产妇对术中大部分过程无记忆。术后第2天,产妇咳嗽减轻、睡眠良好、精神状态佳,无其他不适。术后第3天,腰方肌阻滞仍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产妇恢复良好转回产科普通病房,术后第7天顺利出院。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心脏占位,1月后心内科就诊确诊为心脏肿瘤。
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疾病是发达国家病理产科的首位死因,在发展中国家则仅次于产后出血[1]。妊娠期合并心脏占位极为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心脏占位效应(大小、位置、性质、移动度等)。左心房的占位可以阻塞二尖瓣瓣口,导致左心房及肺静脉压力升高,继发性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房占位可引起三尖瓣瓣口梗阻,出现慢性右心衰竭。合并心脏疾病的产妇往往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麻醉管理直接影响产妇及胎儿的预后。
本例产妇脊柱侧弯术后,不宜进行椎管内麻醉,且产妇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双肺感染病史,一直存在咳嗽、咳痰、咳血症状,气管插管全麻后可能加重肺部感染,术后可能出现延迟拔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制订了双侧腰方肌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方案,最大限度减轻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尽可能消除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加重心脏负荷。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产妇具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影响产妇自主呼吸,同时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抑郁情绪[2-3]。双侧腰方肌阻滞可为产妇提供满意的术中和术后镇痛,并且双侧腰方肌阻滞的镇痛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产妇舒适度[4],该例产妇术后第3天仍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根据产妇平时喜好体位及可接受体位,整个手术进程中始终保持产妇头高左侧卧位,避免因体位改变而导致的循环波动。术中经面罩吸入一氧化氮改善肺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压力。产妇为继发性中度肺动脉高压,减慢了缩宫素滴注速度,减轻缩宫素对肺动脉压的影响。为防止胎儿娩出后回心血量骤增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术中补液遵循量出为入原则,适当负平衡,严格控制液体总量[1]。液体类型选择了晶体液,避免了白蛋白或胶体液提高胶体渗透压增加循环血量,加重心脏负担[5]。
术后精细管理方面仍有待改进,未重视产妇术后的睡眠状态,夜间多梦可能与麻醉药物氯胺酮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有关。睡眠欠佳可加重产妇心脏疾病,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脑血管事件等。若在转入ICU第1晚采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处理,有望提高产妇睡眠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心脏巨大肿瘤的产妇围术期麻醉管理重点在于:术前重视麻醉评估,明确心脏占位效应,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术中积极降低肺血管阻力,避免肺高压危象和急性心力衰竭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术后制订多模式镇痛方案,避免一切不良应激反应,加强监护,保证围产期安全。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3.07.022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ND—
编辑:MiSuper.米超
校对:Michel.米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