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中青年科研人员风采 | 临床检验中心 常乐
常乐,医学博士,北京医院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副研究员,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同年来北京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输血协会血液质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在工作中逐渐成长为经血传播病原体检测领域的创新型中青年科研骨干。
1.立志学医,芳华待灼
常乐在中学时成绩优异,尤其喜欢生物与化学。高中毕业,她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期间,常乐刻苦努力,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并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推免至北京医院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露楠研究员。在导师的悉心培养下,她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并稳步提高,博士顺利毕业后,她正式进入北京医院工作。
2.日拱一卒,滴水藏海
工作后,常乐凭借研究生阶段的积累,迅速进入角色,成为医学检验领域“国家队”的青年骨干。经血传播病原体的检验是守护血液安全的第一道关口,是保障每一位病患用血安全的“前沿哨兵”。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需要全国所有采供血机构、用血机构的共同协作。
每年,常乐和同事们都要开展全国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血清学、血型、病原核酸等室间质评十余次,涉及千余家实验室,分析万余条数据。她都会坚持科学配制每一例质评样本,精心组织每一次评估,透彻解读每一份报告,为提升我国血液检测实验室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事不避难,履践致远
在经血传播疾病领域,常乐的“危险对手”既有肝炎、艾滋病等传统传染病病毒,更有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相对陌生的新发突发传染性病原体。公众对新发突发病原认识有限,警惕性较低,普遍缺乏免疫保护,从而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常乐选择迎难而上,针对这一系列未知领域,坚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依靠北京医院搭建的高水准科研平台、临床检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北京市临床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先后申报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医院人才支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并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余篇。
志不求易者成。常乐于2016年起,首次组织开展了我国献血者中HTLV感染监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筛查2000余万份献血者样本,发现初筛反应性样本3000余份,首次系统阐述了我国HTLV感染现状及经输血传播风险,填补了全球HTLV流行病学数据的中国空白。
4.携爱同行,美美与共
针对业内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是常乐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无论是侧重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年度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大会,还是着眼操作实践的核酸检测技术培训班,常乐都是全国学员最常见的组织者和授课专家之一。参加工作7年来,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万人,培训地点遍布东北、华中、西北等祖国各地。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多次组织线上培训,在特殊时期维系和保障了相关实验室的技术能力。
5.放眼世界,跨越提升
常乐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努力从更大层面不断提升自己。她先后赴美国红十字会血液中心、日本红十字血液中心、法国输血研究所交流与学习,多次参加全球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大会及国际输血大会(ISBT),并获得了ISBT授予青年研究人员的Harold Gunson奖学金。与世界同行的学习交流,拓展了常乐的专业视野,为继续深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6.勠力同心,团结奋斗
在3年抗疫工作中,常乐作为一名检验医学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数十次完成北京医院核酸采样与检测任务。她还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赴基层地区参与新冠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实地指导方舱实验室建设,督导县区和基层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运行,并与当地一线防疫人员一起,不分昼夜地准备实验,分析结果,查漏补缺,确保当地核酸检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助力第一时间防控疫情。
此外,常乐还参与了针对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成果。该系列研究她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身份分别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7.694)和Protein & Cell(IF=21.1)杂志,以上工作也被Science杂志多次引用并受到了WHO专家组的认可。
7年的工作历程在人生长河中只是较短的开端,常乐用这个开端践行了自己选择检验医学、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初心。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她将继续秉持慎终如始、驰而不息的信念,与团队一起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为我国经血传播病原体检测事业作出新的积极贡献。
供稿:临床检验中心
审校:临床检验中心 陈文祥 王露楠
宣传处 孔竞 孟令芸
主编:孔竞 监制:黄贵平
编辑制作:宣传处 吴一楠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