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经直肠或经鼻给药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术前镇静效果的对比研究
苏和升1,2 姚嘉琦1,2 吴悦1,2 黄佳伟1,2 熊苗苗2 刘尧3 季永2
1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徐州 221004;2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122;3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无锡 214122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3,44(07):710-714.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30216‑00837
基金项目
无锡市卫健委科研项目(Q201908)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对比3 μg/kg Dex经直肠给药和经鼻给药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的术前镇静效果、患儿接受程度和家长满意度,优化此类患儿手术前镇静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试验选择行择期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90例,按给药方式分为经直肠给药组(R组)和经鼻给药组(N组),每组45例。其中R组和N组分别有2例和3例患儿因无法完成给药予以剔除,故最终纳入患儿85例(R组43例、N组42例)。
1.2镇静方案和麻醉方案
所有患儿术前常规禁食、禁饮8 h。在家长陪同下提前进入手术等候区,常规监测SpO2、ECG和无创血压。R组患儿在家长帮助下取俯卧位,使用1 ml注射器连接一次性输液管,石蜡油润滑输液管前端,缓慢将导管插入患儿肛门5 cm左右,预先推注1 ml生理盐水冲管,注入3 μg/kg Dex,随后抽取少量空气,将输液管中剩余液体排尽,给药后由家长夹紧患儿臀部继续俯卧位3 min。N组患儿在家长帮助下头后仰平卧,使用1 ml注射器向两侧鼻腔滴入3 μg/kg Dex,分次间隔1 min滴入,滴入后家长轻压两侧鼻翼。患儿达到满意镇静(警觉/镇静量表评分≤3分)后进入手术室,常规监测患儿ECG、无创血压和SpO2。开放外周静脉通路,静脉注射给予丙泊酚3 mg/kg、芬太尼1~2 μ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诱导,诱导后3 min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9~15 mg·kg-1·h-1和瑞芬太尼0.05~0.10 μg·kg-1·min-1持续泵注,术中监测BIS,维持BIS在40~60,维持心率、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维持PETCO2在35~45 mmHg。术后患儿转入PACU进行麻醉复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10 min(T2)、镇静起效时(T3)的心率和SpO2。
记录两组患儿镇静效果[镇静起效时间、分离情绪满意率、静脉穿刺满意率、诱导依从性量表(ICC)评分满意率]:起效时间为Dex给药后到警觉/镇静量表评分≤3分的时间;使用分离情绪评分评估分离情绪满意率;使用静脉穿刺抵抗评分评估静脉穿刺满意率(1分,强烈抵抗,哭闹;2分,肢体大幅度运动;3分,轻微抵抗;4分,无反应;1~2分为不满意,3~4分为满意);使用ICC对麻醉诱导过程进行评分,ICC评分≤3分视为满意。
记录两组患儿给药满意率(患儿愿意并配合用药为接受,患儿不愿用药但能配合用药为基本接受,患儿哭闹不愿且不配合用药为不接受,其中接受和基本接受视为满意,不接受视为不满意)和家长满意度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情况[苏醒时间(患儿到复苏室至麻醉苏醒拔管的时间)、出室时间(拔管后至出复苏室的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采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评估患儿术后躁动,如躁动评分≥10分,则予丙泊酚1 mg/kg,必要时重复。
记录两组患儿接受Dex给药至手术结束后2 h内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性别比、年龄、体重、BMI、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SpO2和心率比较
与T0比较,T2、T3时R组(t=4.80,P<0.001;t=5.84,P<0.001)和N组(t=3.20,P=0.003;t=4.56,P<0.001)心率降低;各时间点两组间心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镇静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镇静起效时间、分离情绪满意率、静脉穿刺满意率、ICC评分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患儿给药满意率和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
R组患儿给药满意率高于N组(χ2=4.43,P=0.035),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N组(χ2=2.09,P=0.040)。见表4。
2.5麻醉苏醒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苏醒时间、出室时间和术后躁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5)。
2.6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所有患儿给药后至手术结束后2 h内无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喉痉挛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3 μg/kg Dex经直肠或经鼻给药可以在20~30 min内提供较好的镇静效果,经直肠给药的镇静起效时间稍长于经鼻给药,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原因为:本研究的样本量以分离情绪满意率计算得出,对其余指标缺少相应的统计效能。尽管Dex经鼻给药可以越过血脑屏障,而经直肠给药时部分药物也经过肝脏首过消除,直肠内容物也可能影响药物吸收,但是研究观察到两组分离情绪满意率、静脉穿刺满意率和ICC评分满意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直肠黏膜温度较鼻腔更高、药物吸收较快有关。此外,经鼻给药时部分药液可能流入到口腔中从而导致吸收减少,而本研究中经直肠给药时置入导管深度5 cm,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药液外流,从而产生更高的药物利用度。
经直肠给药的患儿接受度和家长满意度评分较经鼻给药高,两组分别有2例和3例患儿因给药失败予以剔除。多数患儿心智发育尚不完善,术前处于焦虑状态,对非侵入性的给药也会有所抵抗。本研究中,经直肠给药使用导管为内径3 mm的一次性输液管,给药过程不适感较轻,因而患儿配合度和接受度较高。经鼻给药要求患儿配合度较高,经鼻给药的操作过程也会使患儿产生一定的恐惧,从而患儿对经鼻给药接受度不高。顺利的给药过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家长满意度,此外儿童便秘比较常见,常需应用开塞露治疗,所以家长对直肠给药方式也易于接受。
本研究也观察到经直肠给药后各时点心率和SpO2均有所下降,但心率下降未低于80次/min、SpO2也未低于95%,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剂量的Dex对呼吸抑制轻微。相比于静脉泵注,药物经黏膜吸收过程更加缓和,减少了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本研究中,与N组比较,R组在镇静起效时间、镇静效果、苏醒期指标和不良反应方面均未显示出劣势,且更易于被患儿接受,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年龄较小,经直肠给药对配合度要求较经鼻给药低。在实际临床上,患儿年龄越低,镇静的必要性就越高,因此经直肠给药在未来有着不错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对于难以配合且静脉无法及时开放的患儿;对于可配合的患儿,经鼻给药可能会更加简便,因此两种不同给药方式需根据实际临床情况而定。
本研究采用了3 μg/kg的剂量,高于常规应用剂量(2 μg/kg)。有研究显示,3 μg/kg的Dex剂量具有更佳的镇静效应,可能原因是患儿年龄较小,鼻腔黏膜面积较小,吸收可能存在不足,较大的剂量会带来更大的药物利用。这与本研究在预实验中的结果相似,为了获得更好的镇静效果,本研究采用Dex剂量为3 μg/kg。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没有设置不同的Dex给药剂量和药液容量,直肠给药的优势在于黏膜面积更大,对于经直肠给药导管插入的深度也未设置多个数值,这些因素是否会对镇静效果产生影响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量研究来阐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