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D-二聚体临床应用价值
一、D-二聚体简介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终末裂解产物,是蛋白降解产物的一种形式,分子量在180-750kD之间。D-二聚体由两条平行排列的重复肽链组成,这两条肽链之间通过γ-γ交联(γ-γ bond)相连,故得名D-二聚体。其中D指代羧基末端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的肽链。
D-二聚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浓度很低,血浆中约为0.5mg/L。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并沉积在损伤部位,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随后,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器(tPA)和尿激酶等纤溶系统被激活,使纤维蛋白被水解成各种裂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异常的凝血过程和继发的纤溶亢进。检测D-二聚体作为评价体内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的检测以血浆或血清样本为主。常规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血法、免疫浊度法、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等。凝血法利用D-二聚体促凝血活性的原理进行检测。免疫浊度法和免疫层析法是应用与D-二聚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进行检测。化学发光法则利用标记的抗体,通过化学发光反应进行检测。以上各方法在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及操作简便性上都有不同的优势。
不同检测方法的D-二聚体正常参考区间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免疫浊度法测定的正常参考值上限约在0.5μg/mL左右;而化学发光法和高敏感免疫层析法测定的正常值上限约为0.3μg/mL。各实验室应根据所用试剂和仪器建立自己的正常参考区间。
三、D-二聚体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与异常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系统激活密切相关。检测D-二聚体在诊断和治疗监测多种血栓性疾病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E)。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存在静脉血栓形成。检测D-二聚体可用于VTE的诊断,也可以评价抗凝治疗效果。
2.心脑血管疾病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测定D-二聚体可为ACS和脑卒中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患者由于广泛的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监测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价DIC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4.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监测
对于进行溶栓治疗的血栓性疾病,监测D-二聚体水平的降低情况,可以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如果D-二聚体无法降低,提示溶栓治疗效果可能不佳。
5.肺栓塞
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浓度升高,对肺栓塞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诊断有重要价值。
6.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且D-二聚体水平常持续增高。监测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风险。
7.妊娠期
妊娠期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测定D-二聚体可用于预测和监测妊娠期血栓形成,评价抗凝治疗效果。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癌D-二聚体浓度升高与急性加重及预后不良相关。监测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评估COPD的病情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9.肝硬化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较常见。检测D-二聚体可评估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指导临床治疗。
10.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D-二聚体升高与疾病活动性和血栓风险相关。监测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价SLE的病情和血栓风险。
四、D-二聚体检测的局限性
尽管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检测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D-二聚体水平可由多种非血栓原因导致升高,如infection、炎症、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其诊断特异性有限。
2.不同检测试剂敏感性不同,正常参考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应选择敏感性高的试剂。
3.D-二聚体仅提示存在凝血激活,不能定位血栓形成的具体部位。
4.肾功能不全时,D-二聚体清除受损,易造成水平升高。应谨慎解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测结果。
5.某些抗凝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使用抗凝药物时应考虑到这一影响。
综上所述,D-二聚体作为一项重要的血栓标志物,其检测结果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对疾病作出合理判断。同时也需要注意结果解释中的局限性,避免产生误诊。
五、小结
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激活释放的特异性代谢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存在异常血栓形成或继发纤溶亢进。D-二聚体检测在许多血栓性疾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测方面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D-二聚体测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果应谨慎解释。充分认识D-二聚体的生物学特征和检测意义,能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应用效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