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恶性肿大量腹水中医怎么治疗
在胆囊恶性肿瘤 中胆囊癌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 、类癌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巨细胞腺癌 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肿瘤为“蓄毒”所生。中医典籍中没有胆囊癌这个名称,但《灵枢胀论》及《伤寒论·太阳病》中均有关于类似症状的描述,如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部坚硬胀满、身发黄等,与胆囊癌颇为相似。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胆囊癌多由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经络阻滞等引起。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虫积、水土失宜诸因素,致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泌排不利,化为湿热、痰浊,气血运行不畅,此时毒邪承袭,蕴结胆腑,日久发为本病。其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多表现为邪存正虚。
2、辨证要点
胆囊癌的辨证以虚实为纲,病情属于本虚标实,虚在脾胃、肝胆、气血,实在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痰浊阻滞。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胆管癌中晚期可有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胆管癌患者到了中晚期,西医放化疗的整体效果不佳,放化疗也会对患者机体带来伤害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放化疗往往会损伤人体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使得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
中医认为胆管癌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湿热壅阻,日久化火,蕴蒸于内,闭阻不通而成胆道症块,病变部位涉及肝、胆、脾 、胃,主要病变在肝胆。因此,治疗上重在疏肝利胆,清腑退黄,通利渗湿。临证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还可选用本病常用的抗癌中药。
临床上胆管癌晚期会出现腹水,癌细胞侵犯了腹膜或者是发生了腹腔的种植转移,或者由于患者本身的恶病质导致身体消耗增多,蛋白质含量下降,形成低白蛋白血质,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腹水形成。
胆管癌晚期病人出现的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传统的中医医典认为腹水的产生多因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肝脾俱虚,进而肾气大伤,就会产生严重的腹水。抓住腹水病因病机,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通过健脾利湿,补益肝肾,化瘀通络,行气利水的中医治疗往往有助于消除腹水,改善患者的痛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